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正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个体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冯嘉曙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属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影响的。因此,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和管理,应该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协调配合,有能...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1,(95):10-12
在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主体,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承担着开展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不是所有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所在的社会,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构建三方一体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拓宽教育途径,逐渐将家庭、社会有机地协调起来,注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思想建设,建立学校、家庭齐心协力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不仅关系着我国青少年的素质,而且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要重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青少年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的结果。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当代中小学生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消极的、不良的影响,因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教育的渠道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教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新界定教育的使命时指出,为了实现世界公民目标,“不能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为此提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  相似文献   

7.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的作用(一)学校的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看是否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家庭,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和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原理。但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家庭应如何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来关心和支持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理论界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华 《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21-123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是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家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最为缺失、特别薄弱的环节。因此,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从小接受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获得健康的发展,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应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至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管”齐下育英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浅论山东胶南陈立林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的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要产生最佳效益必须将社会教...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多渠道协同开展的大教育。要开启劳动育人新篇章,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融合,即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劳动主阵地,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劳动练兵场,让社会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4.
向玮 《中学教学参考》2010,(12):111-111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靠学校孤军作战,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要让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才能相互促进。本文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15.
梁继哲 《广西教育》2012,(17):35-35
少年儿童的责任感,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巧的学习,更要对学生进行自信、独立、责任心、耐挫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家校共育、校企合作等都是近年来较为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发展路径,它们显示了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并要求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构建更加一体化的协同教育机制,以切实促进现代教育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创新化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著、刘时工译的《学校与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论述"学校即社会"这一教育思想观念的经典著作.其强调教育应当在更宽阔的社会视角下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强化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该书主张改造传统教育,拓荒创新教育,满足学生在教育中天性与个性发展的诉求,并要求人们站在社会、学校等更大范围的视角去思考教育的创新变革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陕西教育》2005,(3):61-61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创办家长学校是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教育学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全社会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与其他各种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协调性表现在要协调好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班主任工作若置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于不顾,只是注重学校封闭式的教育影响,其结果肯定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