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楠 《黑河教育》2014,(12):7-7
正我国独生子女较多,最近对我校进行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因此,应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他们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一、掌握新时期青少年成长规律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性、闭锁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危机期"。在该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极易发生扭曲,矫正不当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主要分析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和鼓励青少年学生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探索维护和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规律与途径,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621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初中女生的人际协助和积极认知优于初中男生;独生子女心理韧性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心理韧性优于乡镇学生;是否留守学生其心理韧性无显著差异;高心理韧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学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有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预测值分别为37.1%、14.2%、10.6%。要针对不同初中生群体开展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愉快和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完整的人格。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重感情、讲友谊、充满自信。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有资料显示,我国当代中小学生中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由此产生了许多家庭和社会悲剧。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体育教师应从点点滴滴做起。利用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听力障碍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尤其是在听力障碍学生的青少年阶段,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健听学生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困难,其心理健康更应受到关心和重视。了解和掌握听力障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促进  相似文献   

6.
活动理念: 在调节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寻找快乐,是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一个标志。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情绪不仅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无穷的快乐,而且还能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益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简式POMS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四所初级中学的62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1);青少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预测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在该路径中起着中介作用。结论为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天颐 《学子》2012,(11):15-16
一、青少年心理现状及开展心理训练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有关心理机构研究调查显示,心理疾患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  相似文献   

9.
谢建萍 《班主任》2002,(1):28-29
教学理念教师应在调节焦虑和紧张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寻找快乐。研究资料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情绪不仅能使人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无穷的快乐,而且还能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机制已引入到各个领域,尤其是人才选拔的优胜劣汰,使人们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在不断加强,这必然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冲击。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学习与升学竞争的压力、理想前途的迷惘、生活中的烦恼、师生之间的矛盾、亲朋关系的隔膜、生理发育的变化、规章制度的冲突,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缤纷异呈,使正处于身心发展突变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出现紧张、困惑和焦虑的心理。因此,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以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国中小学生生活适应量表作为此次研究工具,以四川、云南两地青少年(1215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初测、正式施测研究分析青少年心理弹性和生活适应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后期青少年生活适应的干预研究提供切入点。结果显示:对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国中小学生生活适应量表的信效度检验,证明这两种量表适合用作测量工具;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和生活适应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性别、年龄、家庭组成情况、父母受教育情况等人口学变量在心理弹性与生活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心理弹性和生活适应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对生活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编制成册的量表和问卷对300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未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韧性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称为"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或"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障碍",指青少年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冲突、环境刺激或机能失调等原因而导致的青少年学生偏离常态、违反社会规范的不良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适当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渐趋成熟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孤僻、自我、不易控制,学习状态更是焦虑而压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让音乐欣赏课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疫情期间,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本次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应激事件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身体和心理的冲击;因此,为及时发现并且有效地支持需要心理援助的个人或群体,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评估与预警的相关研究亟需进一步加强。绿萝心数云平台以大数据采集与心理实证分析作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级评估与实时监控,通过建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评估模型,对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压力和心理症状进行系统测评,有效地提供直观、准确的心理健康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个体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为学校、教育局提供立体化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随机抽取浙江温州4所农村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了农村初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对心理症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初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感”“焦虑感”和“情绪不稳定”;农村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激主要有“学习压力”“丧失”和“人际关系”;除了强迫因子外,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学生;生活事件应激方面,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和其他应激显著少于普通生;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对其心理症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必须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水平,使广大青少年具备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维护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认真地研究和探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原则及方法。一、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及作用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使人的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症.青少年沉迷网络一方面缘于变化的社会环境,如网络化、多元化、物质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缘于青少年学业上的压力、学习无兴趣、生活中无人理解的生活状态,以及青少年作为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教师、家长应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络沉迷,并给予对策引导,如教会学生选择、倾听学生心事、施以关爱、引导生活等.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外化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外化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都具有消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218名9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反社会态度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反社会态度对外化问题行为起间接作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预测作用更强,即男性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下更有可能认同违反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反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