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下的文学界是多元而喧嚣的,涌现出各式各样的作家,其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要数80后90后的青春作家。这些作家对现当代文学中反叛主题进行大胆继承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以往前辈作家将个人化伤痛与集体、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而且更倾向于以抚摸伤痛的方式逃避集体与时代的困惑。但在写作中他们还没有构建出自己成熟的世界观,使得作品存在许多矛盾和缺失。一方面,整体上拒绝承担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后劲不足分量不够;另一方面,生活经验匮乏,作家们大多生活在城市,题  相似文献   

2.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文学爆炸的推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文学界备受推崇,虽然诸多作家均有尝试,但如"西藏新小说"作家群体那样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向的却十分少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学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藏文学及文化的传统、内蕴和所处环境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存在某些共性。但需注意的是,"西藏新小说"具有显而易见的个性,使得此类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并非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简单翻版。  相似文献   

3.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文艺批评领域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热潮让文学界震惊。该作品聚拢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即有一定知识教养和赏析能力的人。那么这个群体被吸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品对人性揭示的深刻、主题意蕴的丰富、文化社会背景的真实。基于此,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来探析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分析人性的背叛和救赎,以期能挖掘出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从而对作品的文学研究和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文艺批评领域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热潮让文学界震惊。该作品聚拢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即有一定知识教养和赏析能力的人。那么这个群体被吸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品对人性揭示的深刻、主题意蕴的丰富、文化社会背景的真实。基于此,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来探析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分析人性的背叛和救赎,以期能挖掘出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从而对作品的文学研究和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作为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关注着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得不同民族对于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关注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被作家们的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其成长遵循着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展现战火中的人通过反抗侵略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轨迹;而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对于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以战火为背景,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站在反对战争的高度来展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虽然中国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与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在呈现人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创作中的差异,但是从历史行进的角度回望这段文学,其中的人物特征与战争风貌同样值得当下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霍艳 《中文自修》2023,(9):25-26
<正>(1)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综艺节目的新资源。比如最近,继刘震云作为嘉宾参加了一期《向往的生活》之后,《我在岛屿读书》更是邀请苏童、余华、西川等作家作为主理人,打造了一档以阅读为主题的节目。(2)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源自近年文学界开始感到自己的封闭,努力寻求“破圈”的可能,通过与其他媒介相结合,诞生出文学播客、文学真人秀等新鲜事物,它们既是新的文学传播媒介,也是新的文学样式。然而,是不是作家走到台前,就意味着文学重新进入了大众生活呢?  相似文献   

7.
苦涩的咀嚼——谈夏天敏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云南昭通作家夏天敏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主题的沉重;乡土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魔幻和现实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讨论其作品。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语文学界褪去政治色彩,回归发现真实、重言自我的"新主体性"风格。在此期间,当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特克(PeterHandke,1940-)发表了一系列旅行小说,通过旅行主题的设置和旅行故事的铺展让感知真实、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新主体性"原则得以展示。本文分别对"新主体性"风格及汉特克的三部主要旅行小说进行介绍,以对这位德语文坛颇受关注的作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以来的文学实践和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从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走向繁荣,出现了越来越多以英语写作并屡屡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涌现出了渐成规模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近二十年来,海外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在国外文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在国内,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通过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特殊学术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架构和方法、价值和意义进行评述,旨在提请学界对这一领域予以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成长小说创作开始于19世纪,巴赫金认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成长小说是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但成长小说文学元素在之前的经典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也有其他评论家认为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成长小说。无论如何,俄罗斯作家对于"成长"的关注有目共睹。浓厚的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作家和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红旗渠以其巨大的精神价值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文学创作活动始终伴随着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创作实践亦在随后的岁月里愈加丰富,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深入认识并持续挖掘红旗渠题材的文学价值,把握这一题材创作的变化规律,可以丰富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认识,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繁荣该领域的文学创作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一种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路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学文本的主题蕴蓄于外在的具体可感的表意之象即具象中;文学文本的主题渗透着理性的元素,依托理性而存在;文学文本的主题蕴含着情感,借助于情感来抒发.  相似文献   

13.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探讨了主人公的社会性成长,分析了他如何融入社会、建立社会身份并在此过程中获得道德升华,从而解读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小说<来劲>进行了大胆尝试,其强烈的反讽意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透视人类生存的角度以及知识现实世界的观照方法;使文学主题从社会政治型转向人之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成长”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一个年轻人的心灵和精神在社会规范下的成长这一事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写作中,写作意图只是作者对于文章的粗略构想。它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思想,也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材料;但却不能有“先行”的“主题思想”。因为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思想”是主客观交融之后的产物。在新闻写作中。“报道思想”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的传播价值观念。它也是一种“写作意图”。作者可以据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能够蕴涵某种价值观念的新闻事实,从而提高报道的目的性和效率。但报道思想只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它只有与新闻事实有机融合。才可以产生新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因此,“报道思想”和“写作意图”可以“先行”,“主题思想”却不可“先行”。  相似文献   

18.
独立的文学精神赋予萧红小说较同时代女作家创作更辽阔深远的"现代性"内涵,它蕴含着深邃的社会性主题,丰富的女性文学主题,深远的哲学性主题,"现代性"成为萧红小说创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刘娣 《海外英语》2012,(8):145-146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高潮,该文试图在一种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西方文学主题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揭示出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论这一新视角来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主题变迁,其对翻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翻译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