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体系。该书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康德对未来形而上学的设想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然形而上学,一部分是道德形而上学。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愈发深入,其中有关自由、道德和幸福的分析极具创造性。康德为后人研究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译本水平直接影响思想传播的质量.《纯粹理性批判》翻译出版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康德哲学在中国的遭遇.目前,应加大康德著作的翻译和整肃.  相似文献   

4.
《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象含义不同,容易造成混乱。对象主要含义为现象和物自体,这种设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先验对象,实际上它是统觉统一性的一种模糊的模具模式,以便统一感性杂多。关于对象和客体,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客体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直观杂多的表象结合而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依次发布,标志着康德成功建构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纯粹知性的发现和提出,是这个哲学体系建构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处。纯粹知性在认识论部分给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支柱;在道德实践部分用纯粹知性抽掉了一般性质料欲求,进而产生了形式化的道德行动意志;在美学和目的论部分,康德用纯粹知性联结了自然审美表象与知性反思目的之间存在的理论沟壑。  相似文献   

6.
译本水平直接影响思想传播的质量,《纯粹理性批判》翻译出版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康德哲学在中国的遭遇,目前,应加大康德著作的翻译和整肃。  相似文献   

7.
哲学终究是绕不过康德这一关的,无论你是赞同他还是反对他。在过去一个漫长的世纪里,我们的所谓科学由于自甘愚昧而遭受惩罚,始终被停滞在实证主义乃至实用主义的牢笼里。而所谓的知识,也就始终被局限在感性的和悟性的两个层次上。在此意义上讲,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8.
张敏 《岱宗学刊》2000,(1):70-73
“理性时代”开始于艺复兴对理性的介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掐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一书中对康德思想进行了诠释,提出哲学是关于理性及其职能的学说。在第一批判中是以知性为主,想象力把直观同知性连接起来,实现对自然界的立法,理性只是起一个范导的作用。在第二批判中,是实践理性为自由的存在立法,知性只起类型化的作用。在第三批判中,没有哪种职能处于主导地位,各职能都不行使立法权,而是处于自由的和谐中,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就引出只有作为理性存在着的人才可能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但作为自由的人要在感性中行使自由,就会在各种倾向的冲突中使理性的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以至互相侵犯,而最终使理性在社会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Appearance”与“Phenomenon”既存在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又存在具体与抽象、变化规定与实体永恒、感性与普遍必然的不同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自由思想源于卢梭,却又不同于卢梭。康德认为卢梭在内在自由领域内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将自由归结为自然,视情感性的良心为自由的原则。康德将自由视为理性为自身设定的理想,自由的原则乃是理性所颁布的先天道德律。从二人自由观的差异可见,康德在批判卢梭自由观的基础上,不仅挽救了自由的自主性质,而且还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自由的这一根本性质,从而完成了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知性理论、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图型说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出的研究,明确指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的地位,是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13.
康德三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中流砥柱,<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核心思想"先天综合判断"其内涵独具匠心.本文试图从"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方法论、主体学说、认识论、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多个向度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约翰·乔治·哈曼通过其《纯粹理性元批判》等一系列著述对启蒙理性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从诠释学的视角分析启蒙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并提出"整体论"来反对"二元论",强调整体之中的"个体性",彰显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密切关联,理清作为纯粹学术理论概念"理性"的本质,突出情感等主观性之于历史诠释的重要性,从而为浪漫主义的兴盛披荆斩棘。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判断力是连接自然和道德的桥梁,他一方面希望以启蒙精神克服新教信仰,另一方面将新教的先验唯灵论精神吸纳到自己的理性精神中来,将新教精神转化为自己哲学的合理内核。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分裂的原因就是启蒙理性精神和新教信仰的分裂,他最后将二者统一到有强烈新教精神的先验唯心论中来。康德在理智上是一位启蒙理性精神的实践者,在情感上往往是反对自己的启蒙理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康德 (I.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个问题 :“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当做什么 ?”“我可以希望什么 ?”《在逻辑学讲义》中又加了第四个问题 :“人是什么 ?”在这四个问题中 ,历史哲学似乎是找不到位置的。历史并不是康德的强项 ;他自己也承认 ,他并不能胜任撰写一部普遍的世界历史的重任。但是 ,正如柯林武德 (R .G .Collingwood)所说 ,虽然“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 ,但是他有挑拣出哲学探讨的线索的超人本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 ,也能使他发挥出来像在伏尔泰、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厘定了思辨理性的应用范围,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限于经验领域,而传统理性神学中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设计论的错误在于抽掉了认识可依托的经验,仅从概念上推论出某一最高原因的存在。经过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分析,康德认为在纯粹思辨理性的范围内,对上帝存在的任何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被康德自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理性批判”,是对理性自身的能力进行追问,它只是建立在当时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科学前提和条件的追问。其结论是“知性为自然立法”。由于知性本身的普遍必然性也需要追问,所以这一结论处在无“根”的状态。卡西尔认为: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也是人类的精神形式。其“化批判”从功能论出发,突破了康德狭隘的出发点,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科学,并试图在承认各学科门类特殊性的前提下,找到整个化得以进行建构的尺度和根据——化之“根”。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为18世纪的现象学。康德把我思的过程转换成我直观的过程,将人与宇宙论的关系,人依赖于客体思维的过程转换成了客体依赖于主体的直观而得到揭示。世界开始立于我的外直观的空间感与内直观的时间感中,主体性的对峙开始得到根本性的建立。从此世界本体是什么的前康德问题转换成:我的直观为世界立法的后康德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毫无事实依据,他对康德的批判尽管一针见血,但仍落入了基础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