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珺 《文化学刊》2010,(1):25-25
<正>印文:"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此昔人诒厥之名言"者,确属古代藏书家的传统。据载,不仅是北宋资政殿学士、当时著名藏书楼"清风!!  相似文献   

2.
一座古城丰富的人文历史与文化沉淀,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是人口的构成因素,从历史学的视域是历史的层累因素,而古城的藏书文化乃是两者动因的结合,此乃探索镇江藏书文化之动因的新窗口。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而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因,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为镇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人口动力,人口经济繁荣推动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给藏书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镇江的地理环境也是吸引历史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因素。镇江藏书家著书、刻书,丰富镇江藏书文化。宗教活动及藏书与宗教书籍的刻印成就了镇江藏书文化多样性,流动和沉淀的张力构成镇江藏书文化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春秋记感     
刘立志 《文化学刊》2008,(2):174-179
清代学问家叶昌炽著有《藏书纪事诗》,继之者有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其体例有诗有叙,皆诗为其名,史为其质,乃有韵之书话、史话也。史学家谢国桢先生亦有此类诗文并举之作,忆往怀人,评史论世,  相似文献   

4.
余每次应邀参加书画笔会,总有人要求书"难得糊涂"条幅,年龄不一,身份有别.余有时看到求字者年龄尚轻,似不谙世事,便不禁问:"为什么想要这几个字?"对方腼腆一笑:"就觉得好玩." 嗟夫,对如此名言不知其深邃内涵,岂止一个"好玩"了得! 要理解先贤之词章,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即《文史通义·文德》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谬其文也."  相似文献   

5.
艾珺 《文化学刊》2011,(1):181-182
校勘学家向视"误书",即误字或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北齐书.邢传》:"有书甚多,而不甚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东坡《春帖》用‘翠管银罂’(翠管银罂传故事,金花彩胜作新年。),  相似文献   

6.
《学者视域中的治国理政》一书,体现了作者"民之所欲,常在心中;时政问题,魂牵梦萦"的特点,历尽35年心血,以治国理政为主题,潜心研究,撰成该著。该书具有信念坚定、常怀忧患、积极探索、治学严谨、博学通识五个亮点。既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书,也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书,值得学者尤其是党政干部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7.
艾珺 《文化学刊》2012,(1):184-186
读书人、藏书家以读书藏书为事,嗜书如命,自属当然。清代,在读书界有个流行颇广的说法:"事冗书须零碎读,日爱评书兼读画,日有一泉惟买书,鬻及借人为不孝。"前三句讲的是读书,末句说的是藏书、爱书、惜书和借书。除了末句今可见吴让之刻的闲章,前三句均可见有徐三庚氏的状况存世。  相似文献   

8.
艾珺 《文化学刊》2010,(5):187-188
"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兼藏书家陈■的一方藏书铭印。清叶德辉(公元1864年-1927年《)书林清话》卷十《藏书家印记之语》云:藏书与藏法书名画不同,子孙能读,贻之;不能读,则及身而散之,亦人生大快意事,此吾生平所持论也。昔宋穆参军修,  相似文献   

9.
正藏书是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浙江则是有名的"藏书之乡"。历史悠久、传统源远流长,是浙江文化的一大特色。藏书分官府、私人、学校书院、佛寺道观四类,各有特色,而私人藏书是其主流,现简而述之。会稽钱塘吴兴浙藏之源从时间和地域看,早在汉代,吾浙即有私人藏书活动,王充《论衡》手稿抄本的流传即开其端。王充(27-约97),浙江上虞人,著作以《论衡》名世。他是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论衡》为人所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的唐(?)藏书文库,在唐(?)先生90周年诞辰纪念日面向社会开库,我在纪念会上即兴作了个“书与人——我所认识的唐(?)先生”的发言。我说,唐先生这个人与书是结为体的,你几乎无法分开他们。以至于,我们同时举行的唐(?)生平与藏书精品展的主题也被定作:“为书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艾珺 《文化学刊》2012,(6):187-188,194
牛耳毛钱狎主盟,萸山珍本出书城。酿花扫叶皆清课,坐拥寒毡对短檠。诗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二五七《席鉴玉照》。本文所及这方"学然后知不足"藏书铭印,见于席鉴的藏书。明末清初的常熟席家是著名藏书、刻书世家,中国历史上刻印古今书籍逾两千余部的著名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即出自席家。席鉴,别号茱萸山人,席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藏书纪事诗》记述说:黄延鉴《爱日精庐藏书志序》:“汲古毛氏、述古钱氏,两家陵替,吾邑藏书之风寝微.然亦未尝绝也。以余所闻,玉照席氏、庆曾孙氏、虞岩鱼氏,皆斤斤雪钞露校。衍其一脉。惟多留心于说部小集,以一二零编自喜,而于经史转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抱冲案头有影宋本《东家杂记》,末有茱萸山人席鉴跋云:‘毛省庵先辈影写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阁中。”’《天禄琳琅》:“《离骚草木疏》,  相似文献   

12.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日:"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  相似文献   

13.
云虎 《生态文化》2009,(6):43-43
在画家群中,能书者有之,能画者也有之.而书画全能且达到很高境界者则不多,洪贵明则是这不多之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绘画艺术及书画交流活动成果引起了当今书画界、收藏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作为前言或书序,似例当首先解题。所谓"石韵",显即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金石篆刻艺术及其印文意蕴、韵味。至于"巵言"者,自然随意之言。一说为支离破碎之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所云"即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巵言耳",实乃杂议漫谈者也。而这些"卮言"篇章,又不免习惯性地常常"掉书袋",引点  相似文献   

15.
正嘉业堂主人刘承干,湖州南浔人。清末民初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说,象指家产1000万两银子以上,刘承干便是"四象"之一刘家的继承人。其祖父刘镛挣下偌大家业,却始终希望子孙能够读书做官,光耀门庭。刘承干继承产业后,大量收书藏书,在南浔修建了嘉业堂藏书楼。有雄厚资本支持,他很快就成为私人藏书第一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藏书楼全盛时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间,藏书计30余万卷,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刘爱情悲剧实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兰芝被遣,二是兰芝被逼再嫁,而在逼者中,其兄起了主导作用.笔者结合江苏仪征汉墓出土的<先令券书>,对第二个环节中的两个疑点作了补证和新释.结论是第一,西汉中期之后直至汉末,妇女改嫁再嫁之风并未受到提倡守节的官方文化太多的影响,兰芝自杀确属殉情;第二,根源于周代宗法制的"夫死从子"决定了长兄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的家长地位,这也是焦刘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子路》(十八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前人多把孔子所言之"隐"理解为"隐瞒",于是孔子之言的现代汉语版就成了"……父亲为儿子隐瞒(罪错),儿子(也)为父亲隐瞒(罪错)……"这就是所谓的"亲亲相隐"。然而,这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曲解了圣人语义。汉语字词常有多义,古汉语尤是。稍有马虎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隐"字当然有"隐瞒"之义  相似文献   

18.
正竹子"清华其外,澹泊其中",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文人墨客咏竹画竹,能工巧匠雕竹刻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是竹之雅,"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是竹之俗。而竹刻器物,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兼有竹之大雅大俗,颇得竹之精髓。从浮雕、深雕、浅雕、深刻、浅刻再到竹子表皮的留青雕,人们似乎已经将竹子雕刻的技艺发掘到了极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他们却另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的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实属妙悟者不在多言。妙就妙在境生象外, 意溢乎形, 意境之美的产生。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绘画 "往往是从直观感象的摹写, 经活跃生命的传达, 升华到最高灵境的启示"。明代画家祝允明说:"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 得其意而点出之, 则万物之理, 挽于尺素之间,不甚难矣……不知天地间, 物物有一种生意, 造化之妙, 勃如荡如。"  相似文献   

20.
<正>【条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谙了:过失被揭穿也。[附记]有违反规则者,被老板闻知,谓之"谙了"。又,恐为老板闻知,亦曰"谙了",乃自警之意也。暗场:暗而不明者,谓之"暗场"。暗上暗下:非正式之上下。[附记]剧中各角上下场,皆有一定之姿势,一定之音乐。而"暗上暗下",则皆不必有姿势,更无音乐,以其非正式之舞式上下也,故名"暗上暗下"。如员外在场上说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