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心智成熟、拓展自我与自我完善三个维度给"什么是教育"进行新的界定和辨别,并围绕教育的基本属性提出判断"什么是教育"的标准,纠正处于教育发展潮流中那些不知不觉地将不是教育的东西纳入到教育之中的行为。鉴于此,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需要回到原点自觉地彻底地反思"什么是教育",运用新思维方式对"教育究竟是什么"进行再思考,更需要人们去容纳并利用这种对教育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木桶理论"的"短板"原理,每时每刻都在紧紧地盯着或没完没了地责备学生的"缺点",不遗余力地纠正其"错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这种"补短""补缺""纠错"的"补短教育"已经成为最常态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可谓是对现行"补短教育"的深刻质疑。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弊端的存在,当下,  相似文献   

3.
"石油地质学"是资源勘查专业的主干和核心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引领课程思政,不仅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活力,也让思政教育增加了"亲和力"。"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在把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结合各章节原有的教学内容,通过油气勘探历史、油气勘探实例和石油地质基本原理的讲解,有机地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专业教育、"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教育、"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教育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中,把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向而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从而达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判教育形势,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深入广泛地开展五色教育,即"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绿色"生命教育"、金色"赏识教育"、白色"网络道德教育和"黑色"警示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绽放出"五彩光芒"。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赏识教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并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影响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赞美,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对教育进行"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并不断地追求"好"教育。然而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缺陷教育的对立面就是"好"教育;把一切好的知识传授给一切人就是"好"教育;贵即是"好"。通过阐述什么是"好"教育,分析"好"教育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使人们更清晰地形成对"好"教育的正确认识,追求"好"教育,不断趋近于"好"。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从"二维"属性对教育投入进行识读。从要素上,教育投入是"物力"与"人力"的总和;从形态上,教育投入可分为"硬投入"和"软投入";从影响因素上,教育投入是显性与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投入的"二维"属性表明它是物质性投入和精神性投入的统一体,两者并不是孤立地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只有将它们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诠释,在当今全球教育财政普遍紧缩的背景下,对解决我国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存在从"城市到教育"的单向思路、教育学视角缺失、"教育附庸论"、人的形象单一等教育价值缺失现象。教育价值是基于教育尺度的教育眼光、立场和视角。教育价值关切下的都市人类学,重视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引导作用,要回应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城市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是教育的本有属性,教育选择不仅包括以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选择方式,更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特殊个人或者群体对自身教育的能动地、有意义地特殊选择。在教育选择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上,"选择什么"、"怎么选择"、"怎么教育"成为需要深刻认识与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学就是以人学的视野看待教育问题,它直接源于对教育实践中"无人教育"的批判。教育人学假定"人"是自由自觉的"类生命",呼吁教育回归人性。教育人学鲜明地反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功利化"取向和"工具化"趋势,提倡教育应该发扬人区别于生物本能的理性和激情。教育人学强调教育应该引导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并在教育生活中尊重和相信人。  相似文献   

11.
走进学生说『谈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个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谈心,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交流与情感沟通的桥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所以,谈心教育更是心灵交流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理查德·沙沃森(Richard J.Shavelson)等学者受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之托,撰写了《教育的科学研究》一书,清楚、详实地概述了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守的指导原则和设计方法,阐明了教育研究何以称为科学这一问题,为教育科学研究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对照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守的指导原则和设计方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界定何谓教育的科学研究或非科学研究,从而为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是,《教育的科学研究》所宣称的"科学"的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价值悖论,而欲化解这些价值悖论,则需要重新认识、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可验证性"与"实证方法中心"等原则,进而明确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边界及其适用的疆域,以便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使受教育者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建设。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所谓生成,明确地说,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的潜力,能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着从片面应试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再到大学理念形成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耻感教育的基点出发,把对大学生的"致真知"与"致良知"教育向度、"人本"与"民本"教育向度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发展大学生多维知识结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长期以来大学校园中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冲突,最终使高校人文教育走向全面、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16.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本文分析通识教育分别在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具体特征表现。站在通识教育的角度,结合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的现状,探索人文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森林式"教育可追溯到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它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机会。"森林式"教育关注教育的全体性和公平  相似文献   

18.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制裁或惩戒,是享有相关权利的人们为了保证社会规范和法律的有效性,对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行为采取的措施。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使用惩罚。随着"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大面积推广,人们对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难,把惩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棍棒教育",这严重地损害了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在"客体技术"和"主体技术"的框架中,从技术的目的性出发进行思索。教育技术归属于"主体技术"的范畴,具有明显的主体性质。在此假设引领下,进一步认识到对实体技术的教学意义和功效的开发是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社会性的伟大发挥,也是技术的人性和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认识实体技术的可能性,并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地、策略性地发挥实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功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历久弥新。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体系,恰到好处地与现代教育模式和体系互相糅合渗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独辟蹊径,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一、分析:"生活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1.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活的教育,按照学生的需要,在读懂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展开教育。"教育儿童和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