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城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流,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都超出了个体的层面,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符号,例如西安、北京等。但是,有些城市在古代曾经绚烂之极,只是因为近代经济衰落,逐渐退出了华夏文化历史舞台的中心,其中,扬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注这类城市,有助于我们把握华夏文化的多样形态。一、"扬州"的地理范围及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长达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朝鲜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东亚世界"的"四个要素"包含"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日]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载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88-92页),而"汉字文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汉字承载着中国文化,在"异域"大放光彩,对朝鲜的史学、文学等影响极大,由汉字写成的文  相似文献   

3.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经济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4.
扉语     
《华夏文化》2002,(1):1-1
新的一年──2002年来临了。在新的一年我们如何办刊?《华夏文化》是普及性文化刊物,介绍中国优秀文化,这个主旨不变。不过,只有这方面内容还不够。朋友们都读过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名句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多样性的比较中才能领略景观的特色。了解世界文化,了解人类自古迄今创造的世界优秀文化,与中国优秀文化作比较,才能清楚地知道我们自身的许多长处与若干短处,扬长避短得以落实。因此,我们的刊物将要有若干篇幅来介绍世界文化。我们的刊物力求为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浑沌与太极     
<正>一前言早期论述中国文化或比较中西文化的学者,时常列举的一项中国文化之特色,乃是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这个命题配合着"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精神"、"黄河文明质朴说"或所谓的"儒家是人文主义"等诸种的命题,它们构成了一种强而有力的论述,这种论述强调中国文明缺乏形上的思考与宗教的情怀,它基本上是现世的导向。①这种解释模式所呈显的中国古文明颇特别,因为古代在西亚、埃及、印  相似文献   

6.
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重要项目之一的《2008东亚视觉艺术展》在首都图书馆的亮相,展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艺术家的60余件绘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叫火"是几十年前长江入海口北侧沙地人的习俗,直到现在,有人还在信奉着。所谓"叫火",就是把某个人眼睛里被吓走了的火,重新呼唤回来。这种"叫火"的样式很多,有搭高台的,有用扫帚招的,有用银圆、纸人泡汤的,有用手指甲、裤带头泡汤的,也有扣米的,还有将唾沫唾在碗里让受惊吓了的人喝的。民间判断这个症状的依据是受惊后出现不安宁、幻觉、说胡话、半开眼睛难以入睡等。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合上双眼,用拇指、食指掐鼻梁两侧的  相似文献   

8.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9.
“东亚”一词不光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区域性概念 ,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传统文化而言 ,东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文化共同体意识深厚而悠久。东亚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显现出既有其共同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和审美意识 ,又有其各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特点。但是 ,在东亚文化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 ,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的冲击和挑战 ,以及东亚内部的冲突 ,东亚文化共同体产生了裂痕 ,并出现趋于解体的趋势。然而 ,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 ,“四小龙”的出现 ,接踵而至的是…  相似文献   

10.
田可 《世界文化》2006,(12):6-8
如今,在马来西亚的很多公共场合,如街头、车站、公园等等随时可以看见这种景象:年轻人边走路边全神贯注其手机,还不断用大拇指按键盘。手机成了马来西亚人的最爱。据统计,目前马来西亚年轻人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0%,真是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发手机短信已成为青年人时下最为流行的沟通方式。然而,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的一面也就有弊的一面。人们在享受拇指文化的同时,也在吞食着它的苦果。最时髦的沟通方式根据一项调查,时下马来西亚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依序是手机、互联网、电视及报纸。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认为,手…  相似文献   

11.
希望     
希望我们读了《华夏文化》,得到一些对我们很有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并且引起了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我们应当感谢杂志编辑部的。我们希望《华夏文化》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加强联系,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更大的帮助。文章贵短,贵言之有物,这一...  相似文献   

12.
英雄叙事,作为一种原型叙事模式,与地域文化有密切关系。山东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英雄叙事,既有特定的时代与历史内涵,也有变化很小的地域特色。而山东地域英雄原型的伦理性、民间性、正义性,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此文将之分为五个阶段,并试图从中找出山东文化对英雄叙事的影响。首先是传统英雄叙事阶段;第二是乡土启蒙英雄阶段;第三是战争文学下的红色英雄阶段;第四是知识分子启蒙英雄阶段;第五是"反英雄"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13.
<正>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很发达的日本,女性做"家庭主妇"的还是很多。日本在平均寿命、教育、收入等指数上都位列世界前茅,但是女性的社会就业率和参与程度却被认为是在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在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交替作用下,日本的"家庭主妇",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个职业种类,社会普遍认为家庭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5.
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论述了邛崃山及古临邛地区为先秦至汉唐由蜀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路"和唐宋至近现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起始地区,在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池田大作和蒋忠新先生的鼎谈集《畅谈东方智慧》,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4年5月份出版。笔者遵季老之命,为此书写了一篇序,今用《从一本书里想到的文化问题》在《华夏文化》杂志发表。  相似文献   

17.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多了,随之出现了文化间的频繁交流。在我国,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接触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大众文化的机会很多。比如,美国的餐饮文化、著名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在我国大城市随处可见。中式快餐属于起步阶段,没有推广开来,形成名牌。因此,人们担心美国大众餐饮文化的“渗透”,会不会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傩文化的的历史命运就是面具文化的历史命运.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从早期的历史宠儿、中期的"弄潮儿",再到近现代的"弃儿".改革开放以来,面具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照,又成为当代的"幸运儿".30多年来,这个"幸运儿",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两套集成的编写工作;加快了傩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的步伐;与傩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活动得到恢复,业余表演团体逐步建立,面具制作工艺的传承得到延续;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采集和收藏各地遗存的面具,并向广大观众展示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风采;通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一批与面具文化相关的傩戏、傩舞、傩祭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地区(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云霞 《大理文化》2014,(7):96-110
正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西南地区的重镇,古老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延伸,是滇西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汉武帝时设置益州郡叶榆县,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南诏、大理文化,直至今天,大理仍是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桥头堡"。代代相传的南来北往交流中,各种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文化,成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有"文献名邦"、"史冠南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