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 人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文化构成物的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读者的解读活动中.它与读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相似文献   

3.
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淑丽 《现代语文》2005,(2):113-114
西方解释学认为,文本作为话语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读者作为建构作品意义的主体,与作者主体是平等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在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结构、深邃的意境、高尚的情感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立足文本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对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挖掘,增加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提升文本解读的高度和境界,才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趣,并为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语言,具有导向意象世界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作家和读者在语言表现功能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对文学文本语言的解读应是一种审美的解读,其中心环节,是不断摆脱语言指称功能的限制,实现语言的表现功能,完成从审美语言到审美意象的转换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方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扮演的角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当于一个符号,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中符号的特征不同,读者要通过进入文本深层次的文体规范的审美解读,建构出新的“所指”,以及对应的并未以文字形式展现的“能指”,这一过程体现出读者的言语异能.本文将以《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解读为例,分析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青春文学因拥有大量的青少年读者,倍受争议,而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现象入手研究青春文学的文本和其与青少年读者的关系,认为青春文学的文本与青少年读者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文本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可能和想象空间,读者在文本的规范下,通过个性化解读重构文本审美世界,使得文本审美世界进入读者的审美视域。最终,在对这个审美世界的审视中,文本意义得以完整和丰富,读者能够受到审美情感的滋润。  相似文献   

10.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开放的理解创造,  相似文献   

12.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3.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4.
解读文本的最佳效应建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双向契合的深度与广度之中,即视界融合之中。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读者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有效的文本解读在本质上是一个求善的过程,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发掘隐含于文本深处的伦理意义上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使自身的知识、修养、境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动态性已成为当下学界对文学性的普遍认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以文本为中心,建立作者与世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话语伙伴关系,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景物的建构过程中,文学文本亦呈现出动态性的生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7.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8.
正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平台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是随这一对话品质的不同而释放不同内涵的。读者有立足文本意义、融入个体的文化背景、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力,文本有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的必须被尊重的本意,它蕴涵着作者特定的认识、思想、情感,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甚至是偶  相似文献   

19.
同一篇课文,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不同的认识和体会,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的差异,我们对同一篇课文的解读也不可能会是千篇一律。因为诸多的个体差异而赋予了文本不同的内涵,对文本作出新的诠释,这种带有我们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