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謇与苏北区域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苏北现代化的规划者和身体力行者。他提出"训农"、"勤工"、"通商"和"兴学"四点建议,制订苏北发展的全面规划;他认为苏北的发展应以治理淮河和开垦荒滩最为重要,又投入资本,参与经营,在治理淮河、苏北沿海垦荒、推进现代工业和发展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陇海铁路东段西起开封东至连云港,是民国时期横跨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的一段重要铁路。受资金短缺、政局动荡及战乱等影响,陇海铁路东段且修且停,历时20余年。陇海铁路东段的修建对沿线地区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手工业的嬗变和新式手工业的浮现、近代新式工业的兴起和工业布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謇对南通乃至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为世称道,然而他对苏北地区社会变迁的贡献却少有评价。1904年,张謇撰《徐州应建行省议》条陈,建议以徐州为中心设立行省,并为徐州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了具体路径。他主张在利用煤炭资源的同时,综合利用其他矿业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及再生资源;在发展煤矿的同时,综合发展农业、商业、教育以及其他工业。他深刻总结经营活动中资源匮乏的教训与综合发展的经验,准确把握徐州地区现实资源多样性与历史传统复杂性,规划启动了综合利用的实践,调整了煤炭独大的产业结构。张謇建立行省的建议虽被清政府否决,但其综合利用、综合发展的规划思路,对资源型城市徐州及周边地区日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云沛为近代海州任职最高的封建官僚,与南通张謇、许鼎霖并称"江北三大名流"。一方面,沈云沛自为官起,官运亨通,颇受梁士怡信任。因其为"袁系"中的一员,故晚年不得不逆历史潮流,鼓吹恢复帝制。另一方面,沈云沛受张謇发展实业的启发,致力于发展海州民族工商业,建立了一批在近代海州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对于推动苏北地区特别是海州的近代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研究张謇与辛刻革命的关系,对于了解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把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张謇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言行特点可概括为三点:1、对辛亥革命由抵制到接受;2、对孙中山由“谨当竭所知能,以酬眄睐”,到在孙袁之争中偏向袁;3、在辛亥革命后继续兴办实业、教育和文化,为民国的建设出力。  相似文献   

6.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也热衷于发展教育事业。张謇的体育思想,受当时一些主要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武备精神"为核心,以"体力与智力平均发达"为手段,以"德行艺全面发展"为灵魂,一贯主张体育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地位。张謇的体育思想,与当时时代主题相契合,明确体育课程的地位与价值,支持体育竞技活动的参与,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张政府和学校共同致力于体育教育的大力发展,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生在海门的张謇16岁考中秀才,直到41岁才中状元,仕途并不顺遂。其间跟过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他在支援朝鲜政策上主张对日强硬,受到拥戴光绪皇帝的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赏识,但是在帝、后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謇却因父丧必须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发展事业。  相似文献   

8.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謇与民初苏北沿海的移民大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张謇出于解决苏北沿海南部海门、南通两县贫苦农民的生计与北部淮南盐场农业近代化试验的双重需要,往淮南盐场组织移民从事废灶兴垦,移民运动进入民初形成大潮,与张謇同期组织的垦殖大潮和对移民实施的优惠有着密切的关系。民初苏北移民大潮颇具特点,最后虽归于衰退,但对苏北沿海乃至整个苏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一是近20万海门、南通移民在淮南盐场安家落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北沿海人口分布上南密北疏的不合理局面;其二是广大移民基本上完成了废灶兴垦的历史任务,大大改变了苏北沿海的自然面貌;其三是移民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与生活习尚,有力地促进了苏北沿海社会进步和明程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海门市常乐中心小学是由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农村小学(张謇1853—1926,海门常乐人,字季直,号啬庵),学校着力打造"学謇弘謇"特色文化,营造了浓郁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2007年起,学校在新任校长施洪若的带领下,以信息技术为抓手,  相似文献   

11.
陇海铁路(包括兰新段)是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欧亚大陆桥的主要线路,历史上这条沿黄河的东西交通线实际上有两条并行的道路。第一条,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联结甘青、关中渭水流域,经豫东、安徽达江苏沿海,故名“豫西通道”;第二条,以山西南部为枢纽,联结甘青、关中偏北(包括陕北)过黄河,穿过太行诸山脉达豫北平原,径往东部沿海,称之为“晋南通道”。本文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夏代以前,晋南通道的形成及其对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陇海铁路(包括兰新段)是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欧亚大陆桥的主要线路,历史上这条沿黄河的东西交通线实际上有两条并行的道路。第一条,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联结甘青、关中渭水流域,经豫东、安徽达江苏沿海,故名“豫西通造”;第二条,以山西南部为枢纽,联结甘青、关中偏北(包括陕北)过黄河,穿过太行诸山脉达豫北平原,任往东部沿海,称之为“晋南通道”。本文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夏代以前,晋南通道的形成及其对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增补汇音>是一本方言韵书,它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漳州地区漳浦以东接近龙海、厦门一带方言的语音实际,本文将之与普通话音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发现:<增补汇音>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历史性的语音标准,而普通话则保留着晚期历史性的语音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近代以来西安乳业兴起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乳业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认为陇海铁路的通车及抗战引发的人口西迁,推动了抗战时期西安市乳业的兴起,虽然当时的乳牛饲养、乳制品生产等处于原始发展阶段,但乳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区民众的饮食习惯,促进着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铁路与民国时期河南省植棉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平汉铁路、道清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筑成,构成了近代河南交通网络的基本框架,把棉花产地、产地市场、中级市场与通商口岸、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河南经济逐步纳入到沿海及国际的市场经济发展轨道,拓展了河南省的外部市场空间。铁路推动了河南棉花生产的区域化与专业化,引发了棉花种植结构由传统中棉向现代美棉的转变,促动了棉花生产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型,成为近代河南棉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初步实现了河南棉业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持续不断的工业化和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化战略,导致了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城市群的出现。我国中部地区,也正在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该区域处于陇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具备城市群发展的一系列条件。中原城市群发展首选应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培养增长极,调整区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扩张,增强产业牵引功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张马丁的第八天》采用了二元对立的情节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碰撞与扭结,反映了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选择中的焦虑。小说在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寓言,在张马丁与张王氏的身上,能够清晰的透视到世间的荒诞与人类苦难绝望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于张王乐府的独特之处和成就,学界的认识是较模糊的.将张王置于唐乐府对前代乐府"复'与"变"的过程中去考察,与唐代多数乐府诗人以"变"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同,二人在立足现实作出必要变革的同时,更注重恢复古乐府民歌尤其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古朴浅俗的艺术风貌.其独特追求体现着儒家的诗学思想,并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故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张王更注重"复",与其所处时代、思想、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张王乐府也因"复"而存在一定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以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视角,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分析东陇海经济带的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淮海工学院在服务陇海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多样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注重技术转化,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项目研究;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引导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立高校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推动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