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颂 《中国培训》2004,(2):26-27
一、当前德育教育低效的原因1.陈旧的德育理念与现实脱节现在,我们的德育观念大多是限制、规范式的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还相对处于封闭状态,强调的仍然是理想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而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往往与现实相悖,导致德育教育缺乏说服力,结果事倍功半。2.德育方法单调,难以实现最佳教育效果当前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单调,大部分德育工作都只靠教师的讲授与说教来进行,不能全面、有效地深入学生实际,影响学生情感认知,达不到最佳德育效果。这机械单调的德育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既定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这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迎接这种挑战,就需要我们积极进行德育探索与创新。一、调整德育目标和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而传统德育内容大一统,教师难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来选择,它不仅狭窄、空洞,有的内容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明显滞后。如它偏重社会需要,只重“责任”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约束;而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忽视“权利”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单纯强调“遵循”与“…  相似文献   

4.
刘春玲  罗映霞 《教育艺术》2006,(10):28-28,53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以空洞的说教方式“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德育和政治教育不分,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德育深层次隐性目的及个体功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花在德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与收到的效果难以成正比,出现了德育低效的现象,德育方式缺乏“创新”,强调通过德育自身的方式较多,强调贯穿于其他方式之中的较少。  相似文献   

5.
刘克汉 《教书育人》2001,(22):37-39
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目前德育工作者总以先知者自居,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被动、消极的接受者。他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学科的教学,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强调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德育工作等同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只重视规范管理,忽视情感教育;只强调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实践;只照搬书本理论,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结…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教学活动往往只重教师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作用,因而其效果与教师预期相差甚远。德育内容认同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输入学生脑中的道德内容在与既有的道德观念匹配后才能成为道德认知,在充分达到评价、感受、行为倾向三个层次后才能转化为恒常的外显道德行为输出,成为学生稳定的道德心境。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德育目标设置上就出现了以社会的要求和标准攘括了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只注重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对其包容性认识不深等现象。由此,又引发了由于对价值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低效性,是研究者、学校教师及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强调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或观点逐渐凸显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推促着学界从不同视角对德育问题展开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德育管理应该在量化管理的同时注重柔性化。柔性化的德育管理需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创设社会生活体验的情境、培育校园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参与管理、发挥现代网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和积极作用,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的质量。所以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德育教师除了具备和所有教师相同的素质外,还特别要具备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学识素质和创新素质这几个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倡导世俗道德教育的代表作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认识论维度、实验伦理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维度阐明杜威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文本研究,阐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直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实现学校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多主体参与的关系以及协调校园文化“人化”与“化人”功能这三方面分析杜威道德思想在高校运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目的和任务,不是一项工作;德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德育处的工作;德育基于学校实际,不仅是完成上级任务;德育须有社会和家长的参与,学校难以承担全责;学校应直面德育困境,积极调整策略,针对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以及身心全面发展并不断改变着的学生实际,整合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发挥核心作用,在学生成长中创设出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过程和经历中不断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6.
刘东朝 《中国德育》2006,1(8):52-56
江隆基同志作为著名革命家、杰出教育家和优秀的高等教育管理专门家,在建国前后的高等教育战线上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大学德育思想。继承江隆基大学德育思想遗产,对于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德育人,是教育之本,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要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三心二意”,即爱心、慧心、耐心、创意和诚意。  相似文献   

18.
批判教育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教育思潮.国内对此已有不少的介绍,但是对于批判教育学的道德教育思想却根本没有谈及.批判教育学的道德教育话语具有特殊性.他们批评现行学校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服从与维系社会现状的道德教育.据此,批判教育学者强调培养学生的转化美德观,这是通过学校隐蔽课程批判来实现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该关注道德教育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9.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创新性引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音乐作为时代社会思想思潮的一种体现,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迁和塑造,更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趋向的重要反映。研究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对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印刷包装类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总结了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从职业道德修养、社会热点分析和人生理想确立等方面引导学生的方法。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注意自身修养,坚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探索教学过程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为印刷包装类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