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思想,不仅体现在以报恩为主题的小说中,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报恩也是结构故事的关键因素,是人物行为的源动力。在许多不是报恩的主题和不以报恩结构故事的小说结尾部分,作者也对人物的报恩行为予以了特别的交代,显示出蒲松龄对报恩的重视。与恩德相对的是仇怨,蒲松龄主张大仇必报,小怨宜解。读懂了《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释怨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人情法则。  相似文献   

2.
如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不合理、不公平、不遂人愿的事:某某人赚了钱、某某人升了“官”、某某人买了车、某某人出了国……我比他们强,可还不如他们——于是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发生在领导干部特别是某些“大权在握”。又不善于自我调节的人的身上,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因为小小说文字大多是2000字以内,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浓缩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内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相似文献   

5.
故事的教学     
故事在小学的教材中占的比重很大。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最爱读的是故事和小说,因此,教好故事和小说,在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方面,意义极其重大。我们这里谈的故事教学是包括小说的教学在内的.因为故事与小说有很多相同点,它们都有人物、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小说的艺术加工更高一些,小说的人物都是典型化了的人物,情节较复杂,篇辐较长。根据故事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基础.儿童不熟悉课文,教师就无法(?)发提问,势必造成教师一个人唱独脚戏,  相似文献   

6.
正我想冒昧地谈一谈,在我看来一部好小说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它的主题应该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即不仅能使一群人——不管是批评家、教授、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还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或者酒吧侍者——感兴趣,而且具有较普遍的人性,对普通男女都有感染力。主题还应该能引起持久的兴趣,一个选择只有一时兴趣的题材进行创作的小说家,是个浅薄的小说家,因为一旦人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人物的话语要一方面负着故事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表现某个人遇到某种事必说某种话。这样,我们不必要什么惊奇的言语,而自然能动人。因为故事中的对话是本着我们自己的及我们对人的精密观察的,再加上我们对这故事中人物的多方面想象的结晶。我们替他说一句话,正象社会上某种人遇到某种事必然说的那一句。这样的一句话,有时候是极平凡的,而永远是动人的。——老舍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卓别林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爱勒…  相似文献   

8.
一、自读质疑提供材料1、《夜》写作年代比较久远,主题思想深邃,表现手法纯熟,语言锤炼精当,要深入理解,得其精髓,必须有自读基础。自读要求:①了解故事情节,弄清矛盾斗争的两方;②把握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及人物刻画上的主要手法:③发问、质疑。2、提供有关材料,不只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使他们懂得应该重视哪些材料的占有和研究。①小说写于1927.11.4。故事发生地点——上海。要重温北伐战争到大革命失败的历史,特别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史实。②关于作者创作意图和  相似文献   

9.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11):42-44
有读朋友问我:你写小说是先有故事呢,还是先有人物?我一时间难以回答。对我来说这是说不准的事,有的篇目是先有人物,有的篇目是先有故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写小说提倡“白描”,主张象中国旧戏和花纸上没有背景的方法,他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其实,鲁迅并不排斥环境的创造,排斥的只是那些繁冗的“唠叨”,那些离开人物、主题的表现的“环境描写”。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注意人物赖以植根的现实生活土壤,他往往在刻划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就同时揭示了形成性格和情节的环境,并不给人“陪衬拖带”的感觉。认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因素,是掌握其思想、艺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小说重写人物,但故事是小说的肌理。故事可以周密预设一个结尾,然后再从容叙述;故事也可用人物情感的推演来结构,取其自然洒脱;表现主义小说的故事特征则是努力撮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表现出多个必然生成一个偶然,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2.
正写小说的人就是讲故事的人,而读者不仅仅是倾听故事的人。脱离了故事,小说的存在就变得可疑。作家要不要讲故事不是问题,讲什么样的故事和如何讲述故事才是问题。真正的大师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好的小说肯定会有一个好的故事。但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如果读者不愿意相信,我们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卡夫卡讲述《变形记》的时候,如果读者不愿意相信人会变成甲壳虫,那么这个小说一开始就被之以鼻。因此,作家需要花很多力气让读者愿意相信他们的所虚构的是真实的。——朱山坡《好的作家和好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讲话小窍门     
有些人讲话,能口若悬河,娓娓动听,这固然与其天生素质有关,但与他们的学习锻炼讲前的充分酝酿也有很大关系。怎样锻炼、酝酿呢?一是要自信。相信人家会讲我也能讲好。自信就能不慌,不致说到口边忘了。二是紧扣主题不扯远。否则讲得再好,但与听者关系不大,不能吸引听众。三是发言前迅速酝酿、打腹稿并使之条理,让人易录易记易理解。四是开好头结好尾,使之引人入胜或余味无穷。如故事开头,名言开头,例子开头;号召式结尾,提问式结尾,总括式结尾等。五是生动有趣,理寓趣中。六是节奏快慢适宜,时而暴风骤雨,时而娓娓道来。七是情节要有波澜,不断让人“柳暗花明又一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关键。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改变情节法情节是小说的基础,有些小说就以情节取胜,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改变情节的切入点。《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其情节曲折多变,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续写故事,但我觉得这跟主旨已无关紧要,对理…  相似文献   

15.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一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表明,9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读小说。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小说里有着有趣感人的故事,它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让我们爱不释手,为它废寝忘食;其次,小说中有着我们着迷的人物,读着他们,我们仿佛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当然在小说中还有其他吸引我们的因素:譬如丰富的想象,譬如优美的语言等等,因此可以这样说,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一个动人“的神话”,因为许多的梦想都可以在小说中实现。就让我们走进小说,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书中的人物结为朋友,一起实现自己美丽的梦想,一起抒写新的故事吧!一“、续”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物及其性格发展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对此深有研究,曾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和‘人’的关系;而且是‘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谈我的研究》)本文想探讨一下《子夜》中三个地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莫言《四十一炮》中兰大和尚就是兰大官、兰老大、老兰三叔,精神病女人就是野骡子,小说故事有四种时间维度交错,这四个维度也可以理解为四个男人的正传,最具有特色的是第三维度的故事,一共有17个场面情节。由此呈现的人物价值与主题意义是:复杂人生经历的人物先后都遭遇了人生境遇的失败,但是他们在失败命运面前都作出了努力挣扎。罗通、罗小通、兰老大、母亲、野骡子等人的失败,警示了我们在食色本能的欲望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理性与克制。  相似文献   

19.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佛、道二教的缘分相当深厚,几乎从开篇便沐浴在佛光、道风之中。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说岳全传》对佛教素材的吸收、改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择取与佛教有关的素材进行生发、改编;二是借助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编织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情节;三是从佛教观念或传说出发,衍生出人物或故事。正是这三种方式的巧妙运用,才得以形成全书"因果报应"的结构布局、"忠奸——出世"的双重性主题及"鹏——龙"型人物组合,并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正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内容简洁,短小精悍,小说的结尾含蕴深刻,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文题中的"窗"和文末的"墙"的意象来把握。但实际上,文中还有一些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度,可以引发我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一、小说中的环境色彩《窗》这篇小说有两个人物,他们没有名字,我们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