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詹庚申  陈斌 《科协论坛》2010,(5):F0004-F0004
南京地质博物馆,是采集、收藏地质标本,研究、宣传地质知识的专业馆。该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地质矿产陈列馆,解放后更名为南京地质陈列馆,1992年被易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在的南京地质博物馆由新、老馆组成.总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馆藏标本2万余件,展出标本、模型、图表6000多件,分为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等展厅。  相似文献   

2.
《科协论坛》2010,(12):F0004-F0004
中国古动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它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92-793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Jingmai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与其合作者基于山东天宁自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收藏的多件热河鸟的化石标本,对热河鸟的尾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首次发现它具有奇特的双尾羽构造: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奈卡河畔有一个美丽的玫瑰石公园,公园中央绿茵环抱着一座古老的宫殿式建筑,这座当年的皇家行宫就是今天斯图加特自然博物馆的现代生物展览馆。馆中主要展出地球上现存的动物种类,其中包括不少世界上稀有的动物标本,如中国的大熊猫、澳洲的袋狼等。步入展厅,一件件标本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尤其是各种生态环境的微宿景观,生动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3):314-315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朱敏研究员课题组,在云南曲靖、昭通等地组织了多次发掘,2008年4—5月,他们再次对发现下颌标本的层位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此次课题组除了发现大量分散保存的硬骨鱼脑颅和上、下颌标本外,还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件近乎完整的硬骨鱼标本。朱敏等对这些硬骨鱼类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极具民族特色,造型别致,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藏品达10万余件(套)。内蒙古博物馆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为内蒙古古生物化石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和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常年对外展出。其中,在历史文物展厅中,展出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所在的西直门外大街上,处处都洋溢着繁华的现代气息。而一走进这个博物馆的大门.我立即就感到了强烈的反差——这里到处都是生活在几百万年以前的古生物的化石标本,跨过这个大门的我仿佛从时空隧道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348-348
在最近出版的Nature中,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客座研究员盂津和他的合作者王元青、李传夔研究员描述了一件化石标本.代表了三尖齿兽类的一个新种——胡氏辽尖齿兽(Liaoconodonhui)。其下颌成分已经开始转变为现生哺乳动物中耳的听小骨。该种的外鼓骨和锤骨已经不再和齿骨接触,但仍然通过一细长的骨化麦氏软骨与下颌相连。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6-58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等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两地区大约1.6亿年前沉积地层中产出的一件小型恐龙标本。研究者们基于这件标本命名了“郑氏晓廷龙”。郑氏晓廷龙重约800克,代表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天文古生态学是天文学和古生态学远缘杂交的产物,它运用天文学的理论、方法和观测资料来从事古生态学研究,它主要探讨天文环境因素与古生物之相互关系,特别着重研究天文因素的古生态效应,例如:(1)古生物生长节律性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古生物钟”);(2)起新星爆发与古树木年轮的关系;(3)宇宙环境变化对古生物演化的影响;(4)古生物灭绝的天文原因;等等。由于“空间圈”、“宇宙圈”概念的提出,建立了由“宇宙圈”、“空间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地球环境大系统,进入将地球与宇宙空间结合起来研究的新阶段,必将引起地球科学(包括古生态学)的又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1.
动吻动物是一类较小型底栖生物,终生在海洋中生活,迄今为止没有化石记录,它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个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华侨博士在川北早寒武世(5.35亿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三维磷酸盐化保存的新的动物化石,并将之命名为珍稀始祖动吻虫(Eokinorhynchus rarus),国外一些媒体将之形容为5亿年前的“钢铁侠”、具刺的“装甲蠕虫”……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350-350
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中生代中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为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相关研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关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研究员、山东大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廷馆长和地科院地质所尤海鲁研究员等.观察和分析了保存于不同种类的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标本上的羽毛形态,  相似文献   

13.
浙江长兴组空棘鱼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幸生 《科技通报》1997,13(3):143-147
记述了采自浙江长兴长兴组层型剖面的一件空棘鱼化石,标本经记述对比研究后,认为它代表空棘鱼一新种,命名为魏氏长兴鱼(新种)Changxingiaweisp.nov..这对丰富古鱼类资料和空棘鱼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近代福尔马林的发明,动物标本的保存和展示一直是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末,生物塑化技术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动物标本的保存和展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4年,大连医科大学的隋鸿锦博士将此技术率先引进中国。自然博物馆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动植物、古生物等具有历史意义标本的机构。自然博物馆可以帮助我们收集保存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一些动植物知识的了解,但这需要大量的标本和藏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李凡 《科学中国》2006,(6):28-32
标本收藏是自然博物馆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陈列工作的基础。然而,面对陈列展厅内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各种生物标本以及大大小小的古动物化石,又有谁知道这些标本可是来之不易的呢?  相似文献   

16.
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津北疆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科学界和科技史上具有举世知名地位。它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1924年创办,挂靠于天津马场道的工商学院。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中国北方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和采集活动,其部分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就收藏在该博物院内。博物院自始至终受到天主教耶稣会在经济和人员上的支持,收集植物标本3.5万余种、人类生物标本7千余种、动物标本2千余种、矿物标本千余种,还有大批有关人种学、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华北特有的工业等方面的文献,被誉为东亚第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经自然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古生物标本中蕴含了地史时期地球生命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对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生物学在历史上曾有力地促进了进化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同时,对地质科学领域诸多重大理论的建立和突破提供了古生物学的科学证据。在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在沉积矿产的勘探开发中,古生物学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4):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我国生物标本收集保藏、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的重要实体和中心,收藏资源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物、古生物标本等,标本采集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生境类型;目前由19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的20家标本馆(博物馆)组成,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物标本馆、一系列中国最大和最有特色的专类标本馆,牵头建立了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批准认定的两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标本资源保藏体系与数字化数据网络,也是生物标本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的平台,在国家战略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蝮蛇的生理、生化及系统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湘君  陈文  唐明坤 《内江科技》2011,32(11):39+38-39,38
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蛇亚目(Scrpcntcs)螳科(ViperidJc)蝮亚科(Crotalinae),目前一般认为有九个种,即:短尾蝮、中介蝮、岩栖蝮、蛇岛蝮、高原蝮、乌苏里蝮、西伯利亚蝮、喜山蝮和日本蝮前六种在中国有分布作者观察了700余务蝮蛇类标本.记录了713条蝮蛇的数据;对部分标本进行了DNA测序,再通过软件分析;并结合大量文献,进行了分类总结。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13,(8):F0004-F0004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场馆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示了300余种数万件活体与标本展品。馆内区域划分为:昆虫长廊、蝴蝶谷、两栖爬虫溶洞区、生态触摸区、水域触摸区、热带雨林区、昆虫沙龙及科普教室。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并触摸到许多活灵活现的昆虫,更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昆虫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