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朝冰 《广东教育》2002,(10):48-48
高一新版数学课本第一册(下)第111页“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中,有这样一个结论:若a=(x1,y1),b=(x2,y2),则a∥b(b≠0)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0分析:课本在本册第95页中已经规定:0与任何向量都平行,又在本册第108页中给出:0=(0,0),那么为什么要加上条件(b≠0)?能否去掉它?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去掉它,课本上加上这一条件只是为了简化证明过程。证明:必要性:设a=(x1,y1),b=(x2,y2)a∥b当b≠0时,必存在一个实数λ,使a=λb即(x1,y1)=λ(x2,y2)x1=λx2y1=…  相似文献   

2.
数学第六册思考题选解1.第86页(题略)解:根据“二月的一天”及“三批人数不相等且没有单独一个人来的”条件,可知三批人数的乘积最大是28,最小是24(2×3×4)。(1)从三批人数来考虑,取最小的两数(2、3)和5搭配,得到2×3×5=30,这样就超...  相似文献   

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8加几”的教学设计(教案)银川市郊区红花学区靳云生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2页例1~例4。做一做1~2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能够正确进行口算。2.初步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81页例1,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会分步列式解答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2.通过...  相似文献   

5.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袁玉霞(江西省教研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35、36页例1~例4,第37页“做一做”和课堂练习册第40页练习十八的习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  相似文献   

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申万英设计园林评析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第1页例1、例2;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的要求:1.基础知识要求.(1)使学生在建立"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  相似文献   

7.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庆路小学周美玲教学内容:义教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6页中的例1和第52页中的例2,完成教科书第57页和第58页“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及练习三十二中的第1至3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熟记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2.认识9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九第4-7题。教学目的: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以及这两个量的和或差”的一般分数应用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教具准备:1.投影片:复习题(2)。2.小黑板:复习题()和补充的复习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用投影仪出示复习题(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免各有多少只?”要求学生自行列式并计算,师生共同订正。教师小结:这道复习题含有两个未…  相似文献   

9.
“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案云南师大附小赵占国教学内容;“九义”教材第七册第109~111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3题。教学自的:1.使学生理解“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的运算规律。2.会利用这...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九义”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74页例1;第75页“做一做”;练习十八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会看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首要职责之一,就是不要给学生以下述错误,数学题目之间很少有联系.”又说:“在一个问题中找出关系式,我们即可把它用于求解另一个问题.”我们在解题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这一名言,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课本,例说如下:题目 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必修)101页第8题)证明 (略)利用上题的结论很容易解决下面几个问题.例1 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  相似文献   

12.
信鸽往来     
问:初二(上)英语课本第53页上有这样一个句子:1)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同一课本第55页上有一个类似的句子:2)SheknowslittleaboutAustralia,doesntshe?众多语法书中有关反意疑问句的叙述都说:若陈述部分含有never,hardly,seldom,few,little,no-body,nothing,none等含否定意义的词时,则应将其视为否定句,其后的简短疑问句应为肯定形式。请问是否应依照这一规则,将1)、2)两句中的“does-ntshe?”改成“doesshe?”?(江西宁都县张根)依照反意疑问句的一般构成规则,应…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7页—48页的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中部分题目。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三类基本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掌握分数乘除法三类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3.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2.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1)梨树棵数的正好是苹果树的棵数。(2)梨树的棵数是桃树棵数的。(3)梨树棵数的1倍相当于苹果树的棵数。〔评析:复习与新课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8—89页例1~例4。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逐步发现并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重点难点:运用“破十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教具学具:皮球盒1个,皮球13个,小棒20根,实物投影仪,实物图片10个,操作盘1个。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实物投影出示以下复习题)2.口答:(1)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18里面有1个()和8个()。(3)由1个…  相似文献   

15.
多三字易误,少三字则明河南李学伟在第二版《机械基础》第四十一页第三行中(第一版在第八十五页第三行)有这样的叙述:“根据渐开线性质2,过K和K'点作两基圆的法线,必与N1N2重合。”由渐开线性质2(渐开线上任一点K的法线必功于基圆)可知,过K和K’点作...  相似文献   

16.
“除法两种分法对比”的教学设计与评析山西省教委教研室申克端设计并评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学第三册(人教版)第5页例吕;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和练习三中的第1-3题.教学要求:1.基础知识要求.(1)通过有联系的两幅实物图,把两种分法...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1.课题:PEPEnglishBook2Unit2PartBMyFamily2.教材内容:这一单元在第一单元学习完“介绍朋友”的基础之上,主要学习“介绍家庭成员”。本课共分两部分,一个课时完成。(1)Let’stalk.(2)Let’spractise.第(1)部分以两个孩子观看家庭录像为背景,引出一段对话,在前面所学句型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补充,还教给学生一些感叹词:cool,great,woo。第(2)部分是为了巩固第(1)部分内容而设计的游戏活动,同时还将学习一般疑问句“Isshe/heyoursister/brother?”3.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学设计刘晓虹(南昌市羊子巷小学)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制(人教版)第二册第5页至第6页例7、例8,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册第4页练习三中的有关习题。教学目的:1.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  相似文献   

19.
我们把形如n1:n2:n3(n为一物理量)的比叫做连比.在“全国统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18页和近几年中考以及初中物理竞赛中常有求连比比值的问题,而有的“试题”的答案繁琐,有些同学对上述问题感到“困惑”,为此本文介绍简单易行的方法如下;例1有三个用相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相同.它们的质量之比为m1:m2:m3=2:3:5,把它们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则水平面上受到的压强之比p1:p2:p3是()A.2:3:5;B.5:3:21C.1:1:1;D.15:10:6.(’89南京市初…  相似文献   

20.
问题讨论 现行中师物理教材(人教社1995年第2版)第一册第114页上有这样一道力学题: 判断下列情况中,人是处在超重状态还是处在失重状态? (1)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 (2)在加速下降的电梯中; (3)乘坐的翻滚过山车通过环行轨道的最高点时; (4)乘坐的翻滚过山车通过环行轨道的最低点时. 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是:(1)、(4)情况中的人处在超重状态,(2)、(3)情况中的人处在失重状态.学生解答该题时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课本第113页上的这样一个结论:“综合各种情况,可以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