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感知和运用: 何其芳画梦录中的颜色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梦录》是何其芳散文的代表作。对于这部集子 ,著名评论家李健吾曾这样评述过 :“他 (指何其芳 )用一切来装潢 ,然而一紫一金 ,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似一块浮雕 ,光彩匀停 ,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特殊的境界。”[1] “何其芳先生要的是颜色 ,凹凸 ,深致 ,隽美”。[2 ] 可见 ,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是《画梦录》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就《画梦录》颜色词的运用作一个粗浅的探讨。含蓄、委婉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精韵 ,托物言志是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何其芳独辟蹊径 ,他致力于色彩词的运用 ,注重色与光的搭配 ,在两者巧…  相似文献   

4.
《画梦录》作于何其芳大学期间,这也是他最痛苦迷茫的一段时期。他找不到人生定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而只愿意将自己封闭起来用流美的语言画着自己的“梦”。这个梦其实不仅是他逃避现实所创造的新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对寻找人生价值定位迫切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散文集《画梦录》反映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何其芳青年时代在追求光明、失望之余难以摆脱的苦闷以及无力的追索,该文集获得1937年的《大公报》文艺奖金。此文集精美的彩来。流动的景物,新奇的比喻,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6.
在三十年代,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散文的生长荒芜而孱弱。面 对“寒冷”的社会现实以及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何其芳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充满 了渴望。他创作《画梦录》,是极具主体意识的。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观:散文 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他写《画梦录》,其实就是借此编织一些故事来抚慰他自 己;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为抒情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画梦录>作为何其芳旱期的作品,以其精致瑰丽的文字,唯美、伤感的色调,独具特色.文本中充满了童年记忆的痕迹,但对于童年的记忆并非纯粹的叙事式的记录和描写,他把童年的记忆篡改成了一种关于精神的探索和一种形而上的关照.  相似文献   

8.
采桑诗是以描写采桑活动为主的诗歌。我国古代采桑诗诗歌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具有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无论是春日、桑林、绿柳、灞水、黄花、鸟鸣等自然意象,还是渭桥、秦楼等人文意象,都是"采桑"这一原始活动所具有文化内蕴、情感特征与历代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意象的幽怨缠绵,人文意象中的离愁别恨,为采桑诗营构出了一幅幅凄美动人、意味深长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的散文诗集《画梦录》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又实现了自我的转化与创新,在梦幻般的个人性抒写中,何其芳基本上实现了中西诗学的互融与共生,即在对西方象征诗学的"中国化"的同时又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对接。  相似文献   

10.
莱辛从拉奥孔雕像群入手,通过对画与诗艺术规律的比较,驳斥了温克尔曼主张“诗画同一”和崇高“单纯静穆”的观点。证明雕像群中的拉奥孔之所以不哀号,是为了遵循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从“为文造情”到“因情生文”是何其芳创作《画梦录》的心态,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何其芳早期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画     
胡木仁 《教育导刊》2006,(12):59-59
冬爷爷摊开一张大而雪白的画纸。小鸡、小猫和小狗都跑来画画。小鸡画竹叶,小猫画梅花,小狗打个滚,画只狗娃娃。太阳公公走出来散步,它笑眯眯地说:“画得好!画得好!”看呀看呀,画儿不见了。画儿怎么不见了呢?哦,太阳公公拿走了。小鸡、小猫和小狗,急得团团转。春姑娘跑出来,笑嘻嘻地说:“别急,别急,我送给你们一幅画。”不一会,大地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青青的草,绿绿的树叶,红红的花……“太美啦!”小鸡、小猫和小狗高兴得跑来跑去。太阳公公呢,它红着脸,不好意思再拿走啦。美丽的画@胡木仁  相似文献   

13.
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何其芳的散文创作(尤其是《画梦录》),对当前及其以后的散文创作,意义深远。首先,何其芳对散文创作的态度,严谨、自觉;其次,其散文作品的内容,是作者心中眼里的真善美,有思想,有性情,同时,其散文作品的构思与表达,力避平庸和因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出令人钦佩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6.
【片段一】丹青妙笔,再现庐山神奇姿态 师:庐山之美在于它的云雾,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庐山的景色才显得十分秀丽迷人。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画一画云雾的姿态。(生自由读文、绘画。师巡视,选出三幅不同姿态的云雾画并展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8.
书画同源,诗画同构,作为诗人、画家兼备的王维,他深谙此道,让诗和画融合为一。他创造性的以画法入诗,使诗中饱含画意,他以画家的匠心以诗为画,精心剪裁,悉心布局,在情与景的刻画中使意境的形神高度和谐,创造出一幅幅妙手天成、巧夺天工的诗的画卷。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诗》论观。在"拟议变化"《诗》论观烛照下,王夫之沿着经世致用的解经思路,将《诗经》阐释与时代风气和政治紧密结合,能够对《诗经》学讨论的传统问题提出新见,开拓新的解《诗》路径,体现了明清之际遗民经学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