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形象被后人不停地多重解读,但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期的人,从不同接受视野接受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呈现不同的色彩。宋元时,程朱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使其"忠臣"地位不可动摇。宋元时期的讲史和杂剧,把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夸大了,逐步地把他推到了神仙的座位上,列入道家仙人的行列,至此诸葛亮的神异形象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忽视人的现象、"文革"中漠视人性现象、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以"物"为本或以"经济"为本的现象、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提出的背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届领导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分析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探索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近九十年艰苦奋斗的卓绝历史,就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实践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不断进行确当调适、走上科学执政轨道的历史。创新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强党兴政的必由之路与理性选择。创新执政理念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贤臣良将的楷模,但他在人才管理上有"三失"。诸葛亮在人才管理上的"失"对于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正确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或方面:执政理念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功能;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特征等等,涌现出一批水平比较高的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但也存在着罗列党的执政理念内涵的多,把党的执政理念作为体系研究的少;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最新执政理念来进行研究的多,但作为核心执政理念加以理解的少;阐述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历程的文献多,但探讨党的执政理念发展规律的材料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组合身体     
周锐 《小火炬》2012,(10):14-17
张飞来向诸葛亮报告。"先生,吴国的鲁肃求见。""请他进来。"诸葛亮用最好的茶叶招待老朋友鲁肃。"子敬啊,这次来蜀国有何使命?"鲁肃说:"孔明先生,吴蜀两国之间存在不可磨灭的友谊,也存在领土纠纷。我们周都督想请先生到访会谈,解决领土问题,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高昂的时代旋律,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创造辉煌的行动指南。回顾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实现"中国梦"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根据当前国情、世情,特别是从我党面临的现实考验和执政风险出发,实现"中国梦"是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执政水平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执政理念及执政合法性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与关切。学界大多从其纵向、横向及其层次、功能定位上对执政理念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较好基础,但很少有文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加以关注,本文拟从执政理念的含义及内容出发,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执政理念的逻辑一致性,并着重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执政理念的影响与作用进行阐述,从中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党的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公元234年,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伐魏大军的军帐中心力交瘁而亡。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怀着接替诸葛亮执政蜀汉的梦想护送灵柩领军回到成都。他没想到的是,后主刘禅已按诸葛亮的推荐意见,让留守成都的另一位参军长史蒋琬当了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理国事。自认为资历、才干和功劳都超过蒋琬的杨仪虽然被任命为中军师,但却没有统管具体工作。这让杨仪大为愤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其特殊历史地位直接决定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价值。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是深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需要;是合理规范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实践需要;是大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呈现出形式多样、视野开阔、论域宽广、成果丰富、有序推进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原先隐居隆中,躬耕于南阳。刘备亲往隆中,三顾草庐,向他询问平定天下之大计。诸葛亮隆中对策,议论风发,纵谈天下大势,并为刘备提出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思想。诸葛亮未出草庐,就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他深受刘备的器重,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忠诚谨慎,不辞劳苦,征战疆场,积极帮助刘备创立蜀汉帝业,跟曹丕、孙权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他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实行联吴抗魏、安抚戎、羌的政策;他制定汉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他治军,特别注重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军队。他的为人,重视身教,能严于律已,虚心纳谏,不谋求个人私产。由于上述原因,他将蜀国治理得有条有理,出现了“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大好局面。诸葛亮不愧是个具有洽国治军杰出本领、具有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在受刘备"三顾"之前曾有一段"躬耕"生活。三顾之"茅庐"和"躬耕地"何在,由于历史文献的简略歧异,后世逐渐形成了在南阳和在襄阳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在这场学术争论中,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中的"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和《草庐对》中诸葛亮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两句话,常被襄阳说者引为"躬耕地"在襄阳不在南阳之依据,但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是其缺乏对史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误读了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略论诸葛亮“违众拔谡”的原因刘蕴之在中国古代的执政大臣中,蜀汉丞相诸葛亮要算是一个比较提倡集思广益的人了。他在《与群下教》中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①但是,他在首次北伐任用马谡作先锋...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4,(23):17-17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他的老师曾以"国家千里驹"称赞他。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左宗棠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相似文献   

17.
张春燕 《快乐阅读》2013,(10):107-10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18.
廉政,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人在谈论廉政,而庶民百姓,也都企盼执政的官员能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然而,历史上真正廉洁勤政的官员并不多。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却以他一生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廉洁勤政的化身。诸葛亮廉政思想有五点主要表现、三点主要原因及对现实的三点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演绎出的超凡入神的智慧故事,无疑是《三国演义》的最大看点之一。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本文从诸葛亮日常生活的失调、用人方面的失误、军事方面的失策等角度分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及蜀国迅速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法家人物。在蜀执政期间,他怀着“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宏愿,积极实行法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东汉末年我国西南地区豪强地主统治的弊政,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