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3.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的动词,除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用法外,还有一种对动用法。这种用法,是指动词对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采用“主语 对 宾语 动词”的形式。一般来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常有对动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5.
一、使动用法 现代汉语里宾语总是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对象,动作行为或变化是主语发出的,而文言文里有时动词后面跟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变化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即是主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变化,含有“使他(它)那样”的意思。这就叫做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8.
现代口语中的一种使动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口语中,一部分表强烈心理感受的动词和形容词,常有使动用法。这类使动词的宾语一般都指人,可确指,而以虚指为多;补语,多为表示达到极点的“死”或“不死”之类。使动词加宾语,还常用作补语和定语。但这些词的具体使动用法不尽相同,常有一定的习惯性。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10.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第179页注释②说“快于心”之意是使心里痛快,并进而点明:“快”,使动用法。此注值得商榷。所谓使动用法,即动词(包括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说使动用法的词起码得有宾语。“快于心”中的“心”是介词“于”的宾语,是介词短语的组成部分,介词短语是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里,动词作谓语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做“使动用法”。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意思是“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却”本来不是及物动词,而在这个句子中却带上了宾语“匈奴”,具有了使令意义,这种表达使令内容的特殊的动宾句式就是“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古汉语里的使动用法大致有三类,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2.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3.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使动用法的句子在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判断使动用法时应注意使动用法与一般动词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本文主要探讨了使动用法的基本类型、翻译方法、本质特征及其与词类活用的联系和表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过去一般论著都归之于词类活用,认为“使动用法和以动用法都是词类的活用。”有些学者虽然发现它们与词类的一般活用有所不同,因而提醒人们注意,但仍旧归在词类活用中。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不是单纯的词法问题,而是述宾间的一种特殊语义关系,属句法问题。这种看法已经接近于这些用法的实质,惜其语焉而不详,笔者在此不揣简陋,试阐述理由及其实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首先,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包含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如“汗牛充栋”、“不远千里”两成语中的“汗”、“远”,就是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分别带了宾语“牛”和“千里”,说明它们首先活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或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动词的宾语而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按“使动”或“意动”的用法来理解。这种动词活用的方法叫“为(wei)动用法”。所谓“为动”,简单地说就是“为宾语动”。为动关系中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少数是及物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使动、意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包含词类活用现象。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时带了宾语,可勉强算作活用———活用为及物动词。但若用名词、形…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中说:“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就是说,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并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翻译时常常要加“使”或“让”。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