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知识观在自身追问过程中出现了向度摇摆,即本土理论的自我殖民和舶来理论的话语霸权,两极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怀引发了课程天平的失衡.鉴于此,新课程改革应通过审慎地借鉴和批判地继承使两种知识观达到真正意义的兼容和合,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社会渐进式"的改革津梁.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理性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分庭抗礼实为民族传统与舶来理论的博弈。这种景观的形成是由本土意识的日渐迷失和舶来理论的一元宰制所致。鉴于此,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径应通过选择性拿来和批判性继承使两种知识观达到真正意义的兼容和合,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社会渐进工程”式的改革蓝图。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理性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分庭抗礼实为民族传统与舶来理论的博弈。这种景观的形成是由本土意识的日渐迷失和舶来理论的一元宰制所致。鉴于此,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径应通过选择性拿来和批判性继承使两种知识观达到真正意义的兼容和合,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社会渐进工程”式的改革蓝图。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知识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对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分析了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意蕴,并进一步探讨了后现代知识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由现代知识型的转换而线性地、因果必然地推断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形态只有在本土的视野中,依托于真实的教育情境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既要反对“素朴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倾向,又要警惕“盲目崇尚后现代观点”的教育价值趋向。课堂系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依然是当前能力培养的最为基本的途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问题是一个具有根基性、前提性的重要理论问题。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此问题作了多维透视,主要表现为基于哲学知识论的研究、教育学视角的研究、知识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及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等。不同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课程改革知识观的认识。对此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研究的问题域,从单纯思考知识观的本体论解答转向教育中知识之于人的"意义阐释"。同时,也要充分关注教育实践中本真存在的知识观问题。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06,(3):43-43
建立平等、民主的知识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规定了各科目的功能和目标,恢复了科目本身固有的多元价值。建立知识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的积极性是建设新型知识伦理关系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与知识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的转变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知识观是人们关于知识水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见解与信念。知识观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构成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基于新知识观的启示,课程改革应确立如下新的课程理念:开放、生成的课程本质观;基于知识掌握、追求素质提升的课程目标观;平衡、整合的课程结构观;形态多样、价值多维的课程内容观;创生、构建的课程实施观;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程评价观。  相似文献   

10.
11.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洪建 《教育科学》2004,20(3):43-45
知识既构成课程的实质要素,同时,人们对待知识的不同观点又决定着课程编制的不同范式: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与学科中心课程范式密切相关:知识的“参与者理论”与活动中心课程范式不可分割,而知识的“生态学理论”与综合课程(或课程综合化)不无关系。保持课程类型的内在张力,加强各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而健康地推进。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领域,人们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称作“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本文试图在全面阐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就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作些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件精神,从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习观、新的评价观,论述课改的目的、意义、实施途径和方法,希望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勇敢投身课改实验,加强学习、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个人务业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推动下,教育界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当然,一轮课程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难免会有理念上和现实上的冲突。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知识观、课程观与学习观,唯有此才能能更好的促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其价值中立的课程属性使其很少关心社会,这种课程观导致现代课程出现种种弊端。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后现代课程观,对之进行了彻底地摧毁,其所强调的课程“理解性、情境性、创造性、综合性、价值性”等观点,对今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 ,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 ,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 ,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 ,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 ,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 ,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争,都关涉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即人学视域的问题。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基于知识选择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与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8):12-16
课程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它实质上是一种官方知识或法定知识,是各社会阶层斗争、妥协的产物。作为课程知识选择之价值"滤网"的课程知识观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的变革与演进往往体现其所处社会之阶层结构的变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进行着剧烈地分化与重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课程知识观间话语权的变更:即代表精英阶层利益的要素主义课程知识观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未被彻底否定;而代表中产阶层、市民阶层以及社会新贵阶层利益的结构主义、进步主义、百科全书主义等课程知识观在改革中的影响则大大增强,进而形成了多种课程知识观共同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陷入了客体对主体的牵制和绝对主义,是一种权威型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倡导主体建构和批判反思,是一种批判型知识观。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课程目标要变知识灌输为建构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应减少单一性和确定性,适当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应从机械接受变为投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