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两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2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上都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中国和印度虽然毗邻,但在以往的经济贸易过程中,贸易方式主要还是以海运为主,陆运贸易比较少,所以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力度不断加大,中印两国陆运贸易将会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中印两国陆运贸易的不断发展与契合,也会极大地带动和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中学后教育学生加起来约占全世界的25%。未来几十年全球的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增长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并且中国和印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因为中国和印度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多和10%。中印两国在扩展规模的同时,在寻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财政资助、培养合格的学术人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十分严峻。在正在兴起的私立高等教育部门以及开发硕士和博士课程方面,中印两国也都面临压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中印两国都在努力提升全球形象,实施开发国际教育项目的策略。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高等教育对中印两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印经济因发展迅速,令世界瞩目,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印度,这是由于中印经济改革的不同轨迹、两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资本形成与经济结构等原因所致,两国经济发展潜力也有差异,两国未来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国经济改革是否深入。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等层面上各有长短。中国目前总体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印度也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并且展示出强劲的势头。中印两国在21世纪的发展将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度是两个紧密相邻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两国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从前中印贸易往来受到很多限制。近几年经过中印两国共同努力,双方在共同发展双边经济贸易方面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印度印中贸易中心与在中国合作伙伴联手向中国企业界推出赴印发展商务业务,为国内企业界进入印度市场创造商机。  相似文献   

6.
4月1日是中印建交56周年,又恰逢今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国与印度今年要在政治、国防、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举行50多项友好交流活动,把两国友好关系推向高潮。今年的“中印友好年”是去年两国首脑商定好的。它将覆盖世界上2/5的人口,因而具有特殊意义。中印两国交往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宋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约而同地将创办远程开放教育机构作为缓解高等教育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和印度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的崛起,中国和印度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也备受瞩目。本文通过比较中印两国远程开放教育的体系结构,力求探索中国远程开放大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财政是世界上近年来尤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紧缺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作为高教财政之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成本回收的理论在世界各国也不断地为人们所讨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其高等院校开始将收取学费杂费和实施学生贷款计划作为成本分担和成本回收的具体实践。本文具体分析研究中国和印度两国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 一、宏观背景的简要分析 中印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大致一致的宏观经济背景,自新中国(1949)和新印度(1947年独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政治与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它们在经济改革、经济模式、发展绩效等方面的比较,特别是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龙象之比     
为什么把中国和印度比?相近的事物比较才有意义。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13亿人口,印度10亿人口。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近现代又都落伍,有着同样贫困的经历和起点。中国和印度追求着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先后纷纷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着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和印度即存在着相通之处,同时也有差异.本文章将从中国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印度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中印两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趋势三方面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中国被称为“龙”,印度被称为“象”。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希望成为研发中心;印度号称“世界办公室”,希望成为头脑中心。今年是中印建交55周年,温家宝总理4月9日至12日对印度进行了友好访问。未来,两国如何优势互补、加强合作?谁会更强?相近的事物比较才有意义。中印两◆为什么把中国和印度比?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13亿人口,印度10亿人口。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近现代又都落伍,有着同样贫困的经历和起点,现在的发展速度都居世界前列,去年增速中国9.5%,印度6.9%。中国和印度追求着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谁的路走…  相似文献   

13.
圣雄甘地     
中印两国是友邦、是近邻,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无论其规模或内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是无可比拟的。最为引人瞩目的是,2003年中印两国领导人在一个月内三次会面:5月31日,在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进行了会晤;6月1日,在埃维昂南北对话会上,中印两国领导人再度会晤;6月22日至26日,瓦杰帕伊对华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会面就是第三次。这是10年来印总理首次访问中国。提起印度,我们就不能不想起一个名字:甘地。本期我们选取了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先生的《圣雄甘地》一文,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这位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光辉而曲折的一生;另一方面,圣雄甘地贫穷、落魄、悲苦的形象让我们联想起生命的卑微与庄严,从而激发我们拼搏的豪情,召唤我们振袖而起,改变人生。——编者  相似文献   

14.
中印两国建国之初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似,但是50年后中国的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印度。究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国家主导作用的发挥。中国应吸取印度的教训,为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发挥并改进国家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印地语版《道德经》已出版三种,各有优劣,未能尽善尽美.中印学者合作印译《道德经》意义深远,它将以印度国语印地语为媒介语言,发挥经典翻译在中印两大古老文明中的桥梁作用,帮助广大的印度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智慧,体认两大文明共有的精神遗产,成为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加强两国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历程,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在具有共性的同时,还有各自的特殊性:两者在人世与出世、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差异,尤其两国哲学义理中的殊别,对于加深两国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己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主要依赖制造业,印度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软件服务业,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道路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中印之间只有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和促进共同利益的联系,抑制和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使中印关系沿着稳定改善的道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近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很快,产品互补性很强,两国产业间贸易潜力巨大,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这些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可能。但是,两国间激烈的贸易摩擦、印度较高的关税水平及其政治上的一些干扰等因素,又构成了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障碍。所以中印两国应采取措施,消除经济和政治的障碍,积极推进双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地区霸权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的南亚政策之中.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的争端,中巴关系的接近,印度海洋战略与动向问题,中印两国国家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印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两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有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印度独立之初,继承了英国在藏权益和对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仍希望保持在藏权益。经过谈判,1954年中印两国签订协定,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放弃了在西藏的特权。印度对西藏的幻想破灭后,在边界不断采取单边主义行动,最终导致中印边界危机的爆发。印度独立后的对藏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