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是一篇选修说明文。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描述画面,基本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教学重点是体会画面表现出来的美,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明上河图》是六年级语文的一篇选修说明文。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描述画面,基本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教学重点是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清明上河图》(人教版第十二册第24课)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古代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明上河图》是“九义”教材第十二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知图意、识价值呢?一“、读进去”,知图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课文分三个部分介绍画面内容,可这样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循环播放《清明上河图》)师:课前同学们都被《清明上河图》的介绍视频深深吸引,高科技的手段让我们可以如此直观地感受历史,享受艺术。你知道图中反映的是哪个时期哪座城市的景象吗?  相似文献   

7.
陈铁梅 《江苏教育》2015,(10):60-61
<正>1.浏览初识。师:同学们,上周"美,我先知"学习单预告的是哪幅作品?生:《清明上河图》。师:我们今天就来一同赏析《清明上河图》。为了便于每个同学细细品味,我为五个小组各准备了一份复制品,现在请慢慢打开画卷。师:现在根据"美,我先知"上的提示,说说你对《清明上河冈》的了解。生1:《清明上河网》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绢本,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8.
一、课前调查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发挥自主作用 ,在教学《清明上河图》一课前 ,我对全班40名同学进行了一次课前调查。表一知识基础人数占总数比例很了解《清明上河图》717.5%一般知道2870%根本不知道512.5%表二阅读兴趣人数占总数比例很喜欢922.5%一般2152.5%不喜欢1025%表三喜欢教师凭借何种媒体授课人数占总数比例多媒体3895%幻灯12.5 %黑板粉笔12.5 %分析 :1 就以往知识结构看 ,大部分学生对《清明上河图》只是一般性的了解 ,很了解与一点也不知道的学生只占少数。2 从阅读兴趣来看 ,有很浓厚兴趣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通过添加修饰语,归纳《清明上河图》的特征,感受画作的艺术魅力。2.借助资料,理解“梦回繁华”的深意,领会画作蕴含的思想文化。【课前准备】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阅读雷收麦对周延亭的访谈《〈清明上河图〉为何是北宋的“盛世危言”》,思考:毛宁以《梦回繁华》为题揭示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传。——《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1.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2.
《清明上河图》(人教版第十二册)是一篇充满美感并带给人无限想象的说明文。课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极其珍贵的古代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炼,应在引领学生品文赏画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中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涉及绘画艺术的课文,统编版语文八上第五单元的《梦回繁华》就是一个典型。从这篇课文的出处《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一书的名称里,我们就能看出,若无一定的美术素养,是无法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的。在本课课后,编者又要求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作品。很显然,编者是在提醒语文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象”导入,初读了解大意,再读理清条理,三读想象画面,扫清了生字词障碍。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绝世佳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市井民生的生活场景。画面中一派繁花似锦,国泰民安,使得世人对北宋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不容置疑,但本文依据画中细微之处进行讨论,尝试揭露"盛世"背后的真实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学中,文化史的地位往往排列在政治经济史之后,由于教学时间、教师认知等因素的限制,有时只是对其内容进行一般性的介绍。而从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的命题看,元杂剧俑、京剧脸谱、《清明上河图》等文化元素逐步体现。新课程中文化史的比重提升到了三分之一并单列为一个必修模块,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17.
故事1《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所画,这是一幡传世杰作.图中人物众多,栩栩如生,但对于画上共有多少人,却很难有人说得清,历来的说法是五百余人,常州的书法家汤先生用简单而又巧妙的方法进行了准确的统计:他先在画面上的每一个人上放一拉米,统统摆好以后,再去数一共放了多少粒米,他反复实验了好几遍,得数完全相同,答案是:"《清明上河图》中一共有815人".  相似文献   

18.
大多时候,教师选择的《清明上河图》存在版本问题,多将清院本与宋本混淆,殊不知历史上《清明上河图》有三个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19.
关于《清明上河图》名称的来历,有人说,图画表现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名称和季节有关。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美术》1981年第2期)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是秋景而非眷光。  相似文献   

20.
编者说明:在全国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西安年会上,纪连海老师演示了本课教学,根据课堂实践整理成实录文字。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