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朱虹 《文教资料》2010,(30):94-95
通过阅读与歌唱乐谱.帮助儿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还让儿童理解乐谱对钢琴音乐的作用。将积极的阅读示范渗透到钢琴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让儿童学会表达音乐,理解乐谱的功能,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愉悦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2.
鉴赏教学是高中音乐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素养及能力的关键载体。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注重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注重加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开展互动式教学;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构建生态课堂,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继萍 《考试周刊》2014,(15):171-171
<正>中专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较之小学、初中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理性的东西增多。因此,中专音乐课相对内容深广、形式单调。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一、聆听音乐作品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前提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开展的,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是聆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29):149-150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将文化理解纳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中,希望通过音乐教学,加强学生文化体验、拓宽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文化认同。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模块,本文以音乐鉴赏课《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为例,分析高中音乐鉴赏中文化理解的体现,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在音乐鉴赏课中提高学生文化理解上,以文化浸润促进高中生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5.
词调音乐是在隋唐曲子词上不断发展而来,至宋代音乐发展到成熟阶段,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歌曲形式。在音乐鉴赏教学层面应关注音乐、诗词、曲调、乐谱;从美学角度体验风雅、中和、写意之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鉴赏技巧、实施分层音乐教学和创适良好的音乐鉴赏氛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中学生音乐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在感官、情感和理性体验三方面对音乐的感受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无不与隋感体验与反应过程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学生心灵与音乐问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纽带”才能更好地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在当今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在课堂中,让音乐鉴赏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关系、通过吟诵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以及体验诗词音乐的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更好地达到构建多元化音乐课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感情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都于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审美情感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艺术修养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良好的音乐审美修养。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对于学校开设的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教师们是可以胜任的,但其余模块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音乐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博学多才、一专多能,不断加强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  相似文献   

11.
音乐综合感知能力又称“乐感”,它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素质,而对于从事音乐专业工作和学习的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缺乏良好的乐感对于音乐学习和表演都会造成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有差异的,无论是生理上对音乐刺激的反应能力,还是心理上对音乐内涵的领悟能力,都因人而异。通过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知识的学习、音准、节奏的系统训练等多种手段,乐感的培养和提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能力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十分重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应是一个有机的能力指标体系,它以其声乐演唱能力为基础,以声乐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声乐拓展能力为动力,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国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演唱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职业要求,中小学生对音乐教师的声乐能力有较强的心理需求,中小学校对音乐老师的声乐能力有全面要求。但当前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培养现状不尽如人意,表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音乐教师的配置重视不够,师范声乐教育存在着较大缺陷,在职进修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为此,应进一步明确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的评价指标,定期进行培训,为中小学教师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经常性的教研活动等,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培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谈起现代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承认后现代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甚至还应警惕以后现代音乐代替现代音乐、以零散性代替完整性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中曾出现过许多后现代音乐超过现代音乐而大受欢迎的现象。从"系统"概念的视角,分析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形式、特性及意义,并阐述现代音乐和后现音乐的本质差异,对于研究系统和非系统成分的一般理论成为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成为学习声乐技能的推动力,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艺术水平。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情感心理占据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它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位声乐老师都应该去关注它,让它更好地为声乐教学服务。本文通过阐述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使歌唱者能从一个较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现歌曲,从而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15.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建立在本国和本民族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能够将声乐艺术语言准确运用到演唱中并和情感完美结合就是完美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6.
流行音乐在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大众音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更是偏爱有加。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优势,使之成为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音乐修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音乐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讲授方式,辅助使用音乐图像学、音乐考古学、民俗音乐学等多种研究方式,比较直观的展示音乐史上比较重要的乐器、乐谱图片资料等,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现实音乐欣赏活动中,人们由于各自的文化素养、欣赏趣味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偏重于或是直觉化的、或是形象化的、或是情感化的、或是观念化的欣赏方式。各种音乐欣赏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如果仅以一种音乐欣赏方式为最高标准,否定或忽视其他音乐欣赏方式的价值,势必会使欣赏者对音乐艺术产生偏狭的理解。音乐欣赏方式的多元化取向,既是人类音乐审美感受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音乐审美意识多样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不同的艺术领域。音乐是通过声音的组合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而文学是通过文字的组合以语言为手段来表现目的。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一致性,即他们都是用声音来展示内容,即使文学落实到文字上,也是可以通过声音来朗读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说,音乐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结合方式来表达其思想内容。文学需要音乐的更好的体现,音乐中又有文学因素。所以说音乐与文学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然而,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高师,对弘扬民族音乐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针对民族音乐在高师日渐式微的现状,弘扬民族音乐,对其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强化高师中的民族音乐教学,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