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难于不顾,屈辱求和,苟安江左。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但长期不为朝廷重用。在写这首词前不久,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弃疾。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同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触连翩。  相似文献   

2.
读一首壮词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一首最能体现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壮词”。1188年 ,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 ,两人志同道合 ,畅谈、商讨抗金北伐之计。尔后又相互赠和 ,抒写豪情壮志 ,此词便写于此间。首句“醉里挑灯看剑” ,写词人酒醉之中 ,拨亮灯光 ,仔细端详宝剑。词人受权贵排斥 ,闲居在家已久 ,胸中积忧 ,只能借酒求醉。而这一醉 ,更触发了他无限的感慨 ,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  相似文献   

3.
南宋词人辛弃疾独具特色,他有英雄的剑胆,有词人的才气,更有着对故国山河矢志不渝的热爱。而也正是这种剑胆、词魂、爱国心,成就了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时空的诗学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我根据南宋时期的地图所画的简图,再看手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是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你们能不能将诗句和这三个地点联系起来? 生:我来说课本上体现的.辛弃疾身处京口北固亭,刘裕和京口有关,注释②和⑧说他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开始北伐、收复大业. 生:我查了一些资料,辛弃疾首先想到...  相似文献   

5.
经过对韩侂胄开禧北伐史实的考察,对辛弃疾北伐态度的研究,以及对词作本身和同一时期词作的探究之后,不难发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而是辛弃疾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之作。  相似文献   

6.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终的前几年里,赞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自此以后七百余年迄于今,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从而以“谀韩”、“迎合”讥及辛弃疾者有之;把韩侂胄与辛弃疾比做泾渭分流,亟力为辛氏避讳、开脱者有之,此外,完全肯定韩侂胄和开禧北伐,认为韩、辛全然志同道合,进而彻底推倒历史旧案者亦有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辛弃疾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弄清楚,给以正确的评价。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因而对辛有微词,显然是一种偏见。但把韩、辛二人的为人,说得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致,则又确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令人信服。本文拟就开禧北伐的是非与韩、辛之异同试作分析,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正> 辛弃疾在1161年南渡以后,由于直言进谏,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分别于1165年著《美芹十论》为张浚北伐辩护;于1170年上书《九议》呈虞允文讨金。刚满三十岁的辛稼轩,不但早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当时的一些爱国志士以及广大的社会人群,也都已认识出他是一个结合了多方面才能主张抗战的有志之士,而以必能建立丰功伟业期待于他。辛弃疾虽深孚众望,但南宋朝廷害怕讨伐再度失败,早已拿出了奴颜媚骨,卑躬屈膝与金进行了“和议”。因此,一个有作为的辛弃疾,也只是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作了几任地方官。而在1182年到1203年。这漫长的二十年岁月内,除曾一度出任福建路的提刑和安抚史共不满三年外,他完全是被南宋政府弃置不用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和一般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仅早年就有过壮丽的军事生涯,从北方到南方后,又多次主持“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的军政实务,他的宏图远略、英雄气概,并非是书生气的东西。但他的豪迈倔强的个性和执著北伐的热情,又使得他难以在圆滑而猥琐的官场中牢牢立足,以致二度遭弹劾,长期免职闲居。  相似文献   

9.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北顾楼,在镇江市北固山上。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北伐。年迈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后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认为,南宋要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韩侂胄等人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对他不满,于是借故将他降官,之后索性调离镇江。调职前夕,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江山,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10.
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次运用了剑意象。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不同,"剑"在两人的创作中也有不同的特点。李白的剑往往是宝剑出鞘、无与争锋,代表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侠客精神;辛弃疾词中的剑往往是剑敛匣中,英雄末路,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失意。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一二○三年,废黜退居二十年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路安抚使。这位名高望重的老将抗金意志不减当年。从救国大局出发,他一方面慎重地进行战前的准备工作,派人刺探敌人虚实、训练兵士、整顿军备;一方面要求宋宁宗做好精密的战略部署,把用兵重任交付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元老大臣”,在军事上排除狂率轻薄、虚浮夸诞的韩侂胄之流。韩侂胄是当朝宰相、宁宗的叔岳,他的北伐不过是为自己孚众望,树威信而捞取政治资本。韩党多是纨绔子弟,他们头脑发热,轻敌冒进;侥幸求逞,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因此稳扎稳打远见卓识的辛弃疾必定为其所不容。辛弃疾也明知不可与韩侂胄共事。他说:“侂胄岂能用稼轩立功名乎!”(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引)果然,第二年韩党终于找个借口,把他从军事重镇上撤下来,让他作个无足轻重的府  相似文献   

12.
印里印外     
正《难得聪明》尺寸:4×4×18c m边款:多年爱诵稼轩词,不似笔写,仿佛剑书。予曾梦辛公顶天立地,金山为砺,掬江水磨剑,心花飞溅,气吞万千。庚寅新春吴颐人。云南沧源汉唐岩画。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将领,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他的词,每每写他词的时候,觉得他当初仿佛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他的剑在写。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位带有英武之气  相似文献   

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一二0五年,也就是辛弃疾去逝的前两年。当时词人已六十六岁。一二0六年,韩侂胄执政,他想通过北伐来树立个人威望,镇江知府。词人这时虽已年老体衰,但因是北伐金人,收复失地,所以,他积极筹划,奋勇当先,为北伐做准备。一天,他来到镇江北部的北固山上,登临北固亭,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到的山川楼阁,亭台轩榭,自然联想到了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词人…  相似文献   

14.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惟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敌手,同他斗了三十年仍不分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从马上摔下来,欧玛尔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但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并实践着抗金保宋的志向,这源自他的"补天"情结,同时,"补天"情结也影响并成就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了解这一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辛弃疾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与开禧北伐李传印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满腔忠豪之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格调激昂、风格豪放、情致深沉、苍劲悲凉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对中华民族积极奋进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目的和作者在词中表露的...  相似文献   

17.
剑客去拜访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功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长的剑,说: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寸长,你的剑为什么只有一尺长呢?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么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剑好呢?  相似文献   

18.
因为月光,他刚好能看清房门底下的地方,于是他吹灭了蜡烛,拔出剑来站在那等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盯着那,脑袋里想着那条蛇可能会做什么。如果它从窗户进来,从身后爬到自己身上,用毒牙攻击自己,那该怎么办呢?或者,那条蛇要是先爬到衣柜上,然后再从上面下来呢?他正琢磨  相似文献   

1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篇,写于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年已六十六岁.自从一一六二年辛弃疾南归之后,南宋和金之间一直保持着对峙局面。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偷生、不图收复中原的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和焦虑。一二○二年,韩(?)胄(宋宁宗妻韩氏的叔父)凭外戚关系加太师,掌握了南宋朝政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图谋北伐,以便建立大功,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于是他一面  相似文献   

20.
(四) 许多评论家、注释家认为辛弃疾的《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我们认为写于嘉泰四年(1204)知镇江府不久。词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这句可以帮助我们考察这首词的写作年代:辛弃疾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的,从这一年到嘉泰四年,按中国记年习惯头尾恰好四十三年。把《怀古》的写作年代确定下来,有助我们对这首词真实思想的理解。辛弃疾就是这一年建议北伐的,韩侂胄就是这一年拜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