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治与元好问的交往从少年至老年,贯穿李治人生的三个时期,经历了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二人名望俱高,同被列入"四贤堂",同被称为"封龙山三老".  相似文献   

2.
在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逝世750周年之际,由忻州师范学院和元好问学会、辽金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9日至12日,在元好问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3.
李治与元好问的交往从少年至老年,贯穿李治人生的三个时期,经历了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二人名望俱高,同被列入“四贤堂”,同被称为“封龙山三老”。  相似文献   

4.
由中共山西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元好问学会、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忻州师范学院承办的"元祠重修落成典礼暨第六次元好问研讨会"于2010年9月28日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二》举曹植、刘桢、刘琨三人,既论述刘琨诗风与建安文学一脉相承之观点,亦表明刘琨在其诗歌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内涵具有由评诗至评人的人文观照,这种人文观照的本质是元好问与刘琨相似境遇下的情感共鸣与其儒家诗教观影响下对文坛积弊的导向性清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刘琨诗歌批评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论诗三十首》的文本细读,元好问批评理论的深层解析,以及元好问对刘琨诗歌批评的诗史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6.
历来诸家关于刘琨诗歌的评论均不脱"风骨"之囿,其中尤以元好问"不教横槊建安中"为著。然而对于元好问此句的理解,前贤似均未于"风骨"之外多有措意,从而导致对于此句的寄意弗予深考。为了深入理解元好问的言外之旨,文章从刘琨的"相貌"、"功业"和"诗歌"三个方面分别去蠡测此语的实际意旨。  相似文献   

7.
在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逝世750周年之际,由忻州师范学院和元好问学会、辽金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9日至12日,在元好问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内地、香港、日本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围绕元好问以及金元文学文化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收到论文45篇,其中元好问研究论文37篇,包括元好问的思想观念、文学成就、诗学理论、诗词散文、续夷坚志、中州集、唐诗鼓吹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著名元曲先驱元好问于金朝京都开封为元军攻破后,带着与父母失散并仅有7岁的白朴被迫北渡黄河,暂住于山东聊城。1237年元好问送白朴到真定(今正定)与父亲自华团聚,之后又到过藁城、栾城、井陉、赞皇、赵州(今赵县)等地,1249年曾居真定,次年定居获鹿(今鹿泉市)寓舍“吕氏园”并从事教学。据《获鹿县志》记载,王思廉就是在这里“幼师太原元好问”的,后于元成宗时曾官工部尚书,为获鹿县增了光。获鹿人世代都对元好问的寓舍和教馆所在地颇感兴趣,均云在抱犊寨南面山清水秀的白鹿泉村,但具体位置却是书不见载,人不知晓…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对辛弃疾其人的接受:元辛二人有共同的文化基质和相近的政治理想,他们都认同华夏文化,都反对民族分裂,赞同国家重新统一;元好问对辛弃疾其词的接受:首先是二人有共同的词学基础,皆学苏轼词风。二人皆崇尚北方豪雄之风,且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时代背景,所以辛弃疾更能得到元好问的认同。再者是元好问作词之所以崇尚苏、辛,还与他的词学主张密切相关,即主张在词体文学中张扬阳刚之气与英雄之志。元好问词作对辛弃疾的接受,从题材的内容、风格情调、遣词用语和意象的使用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兴定四年,元好问等人玉华谷雅集,对所发现的《古仙人辞》,雷渊认为时代是汉魏,作者是田畴,元好问等人予以默认。究其原因,一是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与此时金朝的处境十分相似;二是田畴之人生价值与取向和金代文士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其诗论集中体现在《论诗三十首》,并散见于其他著述之中。他的诗学思想非常丰富,就其批评旨趣而言,除为人熟知的提倡"正体"、赞赏诗风刚健豪壮、推崇语言清新自然等特征外,他还提出诗歌要以"诚"为本,指出"文章出苦心""诗文似其为人",并强调诗歌文字的"蕴藉"以及风格的"古意""高趣"等。因此只有全面研读他的作品,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元好问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的诗学除受家学熏陶外,亦受到师承的影响,尤其是其论诗代表作<论诗三十首>,其中若干诗篇是受师承影响而作.元好问从游的名师如王中立、路铎、郝天挺、赵秉文和王若虚等人,都是一代名儒,对元好问的诗学观及人生观,有所涵育和启发.文章探析了<论诗三十首>与其师承关系,以利于进一步了解元好问的诗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在金末元初的历史情境中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也是金源儒学的代表,即"吾道"之所寄,文统之所归。他的诗文创作、史学追求及宗教观都体现着"吾道"与文统的观念。受元好问的影响,元初北方形成过一个文统儒学阵营。但随着南方理学的北上,这个儒学阵营逐渐式微。明清两代,理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元好问的"吾道"与文统乃被消解,文学家遂成为其唯一的面相。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词中有大量的"酒""醉""梦"的字眼和词句,这些写酒和梦的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人当时的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研究这些纪梦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遗山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所作出的心灵选择。笔者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元好问在词中直接表明的5首"纪梦词",来窥探元好问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研究,清代是一个高潮,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元好问研究的成果已经累积得十分丰硕,狄宝心《元好问年谱新编》的问世,对过去70年的研究成果作了很好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在读小学的5年里,有许多忘不了的事,时间一长,有些事已经淡忘了,惟独有一次上当的事,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是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外面新开设了一个“拉珠子中奖”的摊子,5元钱拉一次,中奖的钱数有:5元、10元、20元、50元、80元和100元。我看见那个SHAONIANZUOWENFUDAO2003·1-2少年作文辅导摊子四周围着很多人,于是我也挤进人群中看热闹。我想:哪有天上会掉钱下来的好事?我刚想走,听见一阵欢呼声,我连忙回头一看,一个男同学中了80元钱,他继续拉,又中了80元钱,后来又有几个人中…  相似文献   

17.
<正>1985年1月,《同学少年》创刊了。创刊31年来,《同学少年》始终秉承指导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面向中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少年朋友丰富的情感世界,弘扬科学精神,指导学习方法,关注中学生成长,帮助中学生成才。《同学少年》陪伴了无数中学生读者成长,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曾被评为"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天津市优秀期刊",入选首届"中国期刊方阵"。回首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同学少年》特推出"我的《同学少年》,  相似文献   

18.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元好问在这部小说中借用诗歌编造谶言,将谶言的政治用途转向诗学理论方面。其主张诗境要奇伟壮观、明朗开阔,绝不学李贺等人的穷愁悲泣与幽冷怪异,这是谶言功能的一大转移。除此,元好问不仅依据诗歌阐明自己以道为主、多元并宗的宗教信仰,还借助诗歌真切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向往的童真与天真。这就是《续夷坚志》中诗歌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反映了元好问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9.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于元好问书刻作品的考释辨析,进一步厘清元好问书法观嬗变的脉络。从而得出元好问就是金元之际书学倡导复古的先行者的结论。郝经延续着这个脉络继续强调复古,源头也是可以追溯到元好问,这样元好问的在书学史上的意义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