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创作的悲剧《窦娥冤》,历来为人称道。对"三桩誓愿",人教版教参认为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但如果以现代眼光来审视,则有违背情理、殃及无辜的问题。在提倡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含有"以暴制暴"思想的作品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个人遭遇不公后,可以报复社会。关汉卿一生著作颇丰,杂剧、散曲都有不少作品传世。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杂剧《窦娥冤》,位列元曲四大悲剧之一,居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高  相似文献   

2.
杨显之评略     
杨显之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之一,年辈比关汉卿略晚。其杂剧在结构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并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的作品对后世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号东篱老,大都人,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其杂剧有不少神仙道化题材,所以这位曲状元又被人称为马神仙。同时,他对散曲创作的贡献也很大,尤其是其隐逸散曲把元曲中的隐逸情调提升到了哲理层次。  相似文献   

4.
吕创辉 《现代语文》2007,(7):105-106
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被誉为“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他的剧作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富有人文主义的情怀,为受压迫的女性争取自由解放呐喊助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试图从关汉卿剧作在女性观方面对传统的颠覆和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白朴(1226——1306以后),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最初的名字叫恒,字仁甫,后改太素,号兰谷,祖笈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随父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金朝枢密院判,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赠诗称赞他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意思是元白两家世代相好,今天的子侄辈中要数白朴最有才华了.我们知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的诗风、文学主张和创作态度非常接近,他们之间关系深厚,交往密切,  相似文献   

6.
提起元杂剧,人们便自然联想起关汉卿,这个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的元曲四大家之冠,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精音律,通诗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可是他很不得志,只得进入社会底层,与倡优为伍,为他们写戏揭露社会黑暗。民间流传着他的不少轶闻,今撷上两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元曲。曲,顾名思义,写出来是为了唱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只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数。所谓一支曲子,就是在一个曲牌下的曲词,所谓多支曲子,则是在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下的曲词,有多少个曲。  相似文献   

8.
元曲《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本篇描写了一个羁旅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夕阳西下之时看到的景物,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全篇共二十八字,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字字写景但句句抒情。一、秋日之景全文开篇三句共计十八个字九个词,处处实景字间无一虚词,文字流畅蕴含丰富,马致远以深厚的文  相似文献   

9.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其作品关汉卿,元大都(今之北京)人,太医院尹,号己齐叟(据锺嗣成录鬼簿),约生于公元1227年以后,卒于公元1297年以后。有人说他由金人元,金亡不仕(明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但据考证金亡时他大约才八九岁,不仕之说,并不可靠。(注1)元蒙时代北方的大都,中州的汴梁、浙江的杭州,他都住过,尤其到了晚年,他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于戏剧创作和舞台表演都很有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演员。明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上说他:‘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杨显之     
《语文教学之友》2020,(3):F0002-F0002
杨显之,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约与关汉卿同时,并与之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他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被誉为"杨补丁"。创作杂剧8种,题材多采于现实生活和民间故事。作品风格与关汉卿相近,关目动人,语言流畅,本色中偶有华丽,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赞扬其杂剧如"瑶台夜月"。今仅存剧本两种,即《临江驿潇湘秋夜雨》《郑孔目风雪酷寒亭》。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号东篱老,大都人,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其杂剧有不少“神仙道化”题材,所以这位“曲状元”又被人称为“马神仙”。同时,他对散曲创作的贡献也很大,尤其是其隐逸散曲把元曲中的隐逸情调提升到了哲理层次。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儒家孔子的手段式待时之隐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五月十六日,河北师院召开会议,宣布元曲研究室成立.元曲前期的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尚仲贤和李好古等三十六名作家都是河北人.再者,正定又是仅次于大都(今北京)的元曲活动中心,白朴等人就长期在这里从事元曲创  相似文献   

13.
<正>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弃医从文,能写剧,还能演角儿看清生活真相后,热爱它,也不惧与之抗争是"曲圣",是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天兴三年(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中落下了朝代的帷幕。在新朝代奏响钟声之前,一户姓关的人家恰迎来了一声稚嫩的啼哭。这个幼童是否见证了朝代更迭时的漫山遍野的烽烟与落旗,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他的家境并不是很好。《录鬼簿》中曾提及他未来的职业:"太医院尹。"这个名号看似国家钦点的正牌医生,是要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一身白衣走天下的,但它其实只是元代户籍中的一种,名为"医户"。他不过是与普通老百姓相差无几的下层医护人员,只能勉强糊口谋生罢了。  相似文献   

14.
元曲是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的中心地位。元曲四大家的杂剧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元人杂剧所有的类型。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代社会的实录,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但反映了“时代之情状”,其中充溢着“真挚之理”,而且摹写当世之人“胸中之感想”,时时流露着“秀杰之气”,成为记录社会现实的史诗和讴歌追求美好理想的号角。社会问题是元曲四大家最为关注的,他们把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5.
鲁斋郎     
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戏剧家。他生于宋末元初,当时的社会经过战争,宋朝又被元朝灭掉了,元朝统治者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关汉卿祖上是做官的,到了他这一代,他却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就当了一位艺人,靠写戏谋生。我们知道,元朝的剧曲艺术成就很好。我们常说  相似文献   

16.
神童的不幸     
《教育》2011,(18)
古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他长到5岁时,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  相似文献   

17.
改名字     
我班有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小朋友,名字叫吕一帆。他会打游戏机,会写一手好的毛笔字,老师教的本领他一学就会,小朋友们都很崇拜他。有一天,严卉沁的妈妈对我说:“我们家的严卉沁要把名字改成‘严一帆’。”我一愣。“她说班上有个叫吕一帆的小朋友,什么都会。如果把名字改成‘严一帆’,就能和他  相似文献   

18.
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321年左右,年轻时追求功名不成,后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大德(公元1295——1307年)间加入都元贞书会,与李时中及杂剧艺人红字李二、花李郎合编《黄梁梦》杂剧.晚年隐居.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代表作是反映王昭君出塞的《汉宫秋》,散曲有《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成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深圳视察蛇口工业区,听到该区负责人汇报到要克服某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懂装懂的弊病时,高兴地说:"好!好嘛!我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戏剧家叫关汉卿,他讽刺官僚主义者,不敢骂台上的官,只敢骂戏台前堂上的鼓,有一段唱词说:"一棵大树腹中空,两头都是皮儿绷,每天上堂鼓三下,噗冬噗冬又  相似文献   

20.
关汉卿,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剧作向我们讲述的是民间女子窦娥,被流氓诬陷官府错斩的冤案故事。女主人公窦娥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勇于抗争、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给人极深刻强烈的印象。作品借窦娥形象的塑造,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