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教世界》2013,(1):49
人类有爸爸和妈妈,动物也有爸爸和妈妈,当一个物种只有一种性别时,它便无法繁殖和进化,距离灭亡就不远了.不过有个小家伙例外,它叫蛭形轮虫,全是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省鼻蛭(Dinobdella ferox)分布概况的调查和标本采集,初步探明鼻蛭在昆明、楚雄、红河、思茅、西双版纳地区均有分布.实验室内用鼻蛭幼体分别对家兔、大白鼠、家鸽、牛蛙进行感染实验,结果表明:鸟类、两栖类不是鼻蛭的寄主,即使人为地进行感染,鼻蛭也不能正常生长;鼻蛭仅以哺乳动物为寄主,寄生于寄主鼻、咽腔内的鼻蛭生长迅速且呈递增趋势,在感染一个月内,蛭体重增加可达200余倍.鼻蛭的寄生会对其寄主造成严重危害,应加强对鼻蛭危害的重视,并对其分布、生活史及防治开展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话说德育     
所谓“形”示,就是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直观。孩提接受教育的重要机制是模仿而不是理解,因此“形”示就成为了古代德教发蒙的重要方法。“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蒙学篇《小儿语》中  相似文献   

4.
偷蛋龙喜欢偷蛋,但他偷蛋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喜欢把蛋带回家孵化。好朋友布娃娃觉得偷蛋龙一定是因为太闲了才会这样做,便建议他找一份工作。正当偷蛋龙烦恼自己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时,遇见了一心想当破坏大王的小狐狸……  相似文献   

5.
偷蛋龙是一只喜欢偷蛋的恐龙,他偷蛋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把蛋放在自己家里孵化。尽管如此,偷蛋龙的名声还是不太好,因此他一直没有朋友。偷蛋龙登报征友,于是就有了布娃娃这么一个好朋友。可是,看见偷蛋龙征友广告的人,可不止布娃娃一个……  相似文献   

6.
不知什么时候,我沾染上了“偷”的怪癖。 我想“偷”走贫困.让人们都丰衣足食;我想“偷”走灾难.让人们都感受到家的幸福:我想“偷”走荒漠.让人们感受到森林的美好。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偷”的。  相似文献   

7.
【美的品味】1.人心之道,远有矣。古时有种神兽名为夔,只有一只脚,它羡慕蛭,一种多脚的兽,蛭却羡慕蛇,蛇无脚,却行走得比它快。蛇慕风,风无形,速更疾。风慕目,目至之处,风犹不能及。目慕心,心中所想所至,目不敢妄之。此则古之云:"夔怜蛭,蛭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相似文献   

8.
偷“学”贼     
"你们这几天都怎么啦?怎么连2+3等于几都得算半个小时啊?脑袋进糨糊了吗?"老师气急败坏地批评着我们.我们不服气地反驳:"可是,老师你算2+3不是也得算半小时吗?""这个,这个,还不是被你们气的!" 说起来也真是奇怪,这几天,大家的脑子都迟钝得很,妈妈还领着我去了几趟医院,可每次体检完医生的结论都是六个字:"没啥病,挺健康!"没啥病怎么会这么迟钝呢? 一天放了学,我和琳琳一起回家.她悄悄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们变迟钝的原因是有一个偷‘学’贼把我们学到的知识都偷走了.这是我爸爸发现的,他说一定要把这个偷‘学’贼抓住."我疑惑地问:"这‘学’怎么偷呀?""嗯,这个我也不知道."琳琳说,"不管他怎么偷,反正他是贼,我爸爸是警察,警察就是要抓贼."  相似文献   

9.
《社戏》中有个片断,写的是孩子们"偷"豆的故事。这个片断,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意美、童趣美、文理美,真可谓美不胜收,魅力无穷。一、达情显旨情意美。如果说《社戏》是作者用情感的汁液写就的赞美的乐章,那么,"偷豆"的文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请看"偷豆"片断中双喜与阿发的对话:"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原来,孩子们"偷"豆,并非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丝毫没有偷的性质。所谓"偷"豆,只不过是孩子们背着大人摘豆来吃,这样的儿戏,本来就无可厚…  相似文献   

10.
开心语文     
<正>偷什么保安抓到一个小偷,他一边做笔录,一边问:"你偷什么了?"小偷低着头说:"偷了镐、镢头、簸箕……"保安一拍桌子,说:"你就不能偷点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吗?"小偷纳闷地说:"这有区别吗?"保安眼一瞪说:"怎么没有?你就不能偷点我会写的吗?"  相似文献   

11.
读小学时,老师经常要我们念"读得书多胜大秋,不栽不种自然收.白天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知识学到了,别人是借不走、偷不走的.知识偷不走,智慧呢?智慧是能"偷"走的!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要善于从编辑老师那儿"偷"智慧.  相似文献   

12.
偷知识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十分奇怪,“咦,怎么知识还可以偷呢?难道把别人的脑袋撬开去偷知以吗?”说老实话,“偷知识”这个词并不是我创造的。有一次,王老师在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3)
《孟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别人劝他这不是君子所为。他就说:“那就减少点,以后每个月偷一只,明年就不偷了。”孟子认为:知非义,就要速  相似文献   

14.
割青     
在我的家乡,每到过年就有一种习俗--"割青",也叫"偷青",说"偷"字大家一定觉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我们这个"偷青"可不是这样,"偷青"其实是在"送年"那天晚上,大家都到种菜的田里去割菜,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期望,每年的"割青"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狗趣     
我不属狗。可不知为什么就是对狗情有独钟。我家养了两条狗,被人偷了,我两天没吃饭,整天骂那个偷狗的不是人。  相似文献   

16.
正报复心理是行为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或挫伤后,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产生的反击性对抗心理倾向。因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偷窃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某某同学得罪了盗窃者,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盗窃者产生"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想法,于是就去偷这个同学的东西,一次不成,两次,小东西不行,就偷贵重的。当看到被偷同学焦急、沮丧、失落的表情时,他心理上便得到平衡和满足。当然,有时候,这个报复的对象也许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7.
有一家公司的钱物被盗,侦探知道当时只有甲、乙、丙、丁四人在公司,便把他们找来询问。四个人这样回答:甲:(1)这不是我偷的;(2)我离被盗的钱物很远;(3)丁知道是谁偷的。乙:(4)东西不是我偷的;(5)上班来我不认识丁,(6)这一定是丙偷的。丙:(7)这难道是我打碎的吗?(8)这是丁偷的!(9)乙说我偷了东西。丁:(10)这不是我干的;(11)甲偷了东西;(12)乙可以给我作证,因为他从小就了解我。侦探推理后,知道每一个人的三句话中有两句是真的,一句是假话,但他很快便找出了偷东西的人。这到底是谁呢?C小偷究竟…  相似文献   

18.
三、不是"数形结合"的案例 依据前面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分析我们知道,"形"主要指几何图形,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时要研究这些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它的度量特征,否则很难说是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例如本刊2007年第11期的<数形结合的完美演绎>一文中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9.
王从:袁枚《黄生借书说》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何也?人之与书,大约如冯梦龙批元曲《耐心》时所言:"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  相似文献   

20.
"西楼"一词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李煜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几道《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眼偷匀",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足见诗家对西楼的钟情。可是"西楼"毕竟不是"岳阳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