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课本注释“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是沿用了旧注,只是字面上的解释,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中的含义,光是说到这里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陋室铭》先说了“可以调素琴”,又说了“无丝竹”,又是有乐器,又是无乐器,若仅依教材注释就出现矛盾了。可见,这里的“无丝竹”并不是真的没有“琴瑟、箫管等乐器”,而是有其他意义。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并不是指一般的乐器…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初中第二册《陋室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注释:“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沿用的是旧注,这只是字面上的通释,如果要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的含义,光凭“看”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写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不是指一般的乐器或音乐,而是指与村野、朴素相对的华靡、典雅的音乐。丝竹专用于指华靡、高贵的音乐,例子可以举出许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 ,短短 79字 ,四字、五字、六字对偶 ,隔句押韵 ,一韵到底 ,语句铿锵谐美 ,朗读时朗朗上口 ,故传诵不绝。但是 ,多少年来 ,对《陋室铭》的误解 ,减弱了该文对封建官场本质与封建社会读书人志向认识的思想性。因此 ,有必要正确解读《陋室铭》。对《陋室铭》的误解 ,一在“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的关系 ;一在对“阅金经”的理解。“素琴”一般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一般的解释是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那么为什么可以“调 (弹 )”素琴而无“琴瑟、箫管等(丝竹 )”的乱耳 ?难道是指独奏就好听 ,合…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乐器     
王晓维 《中文自修》2009,(11):44-45
同学们都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里的“管弦”是指音乐。作为乐器的管弦,包括了箫、笛、笙之类的管乐和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管弦也可以叫做“丝竹”,丝指弦乐,竹指管乐。《琵琶行》的后面就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了解古文化知识,会觉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很矛盾——“丝竹”指弦乐器管乐器,代指音乐,“调素琴”调出的也是音乐,何以素琴调出的音乐不乱耳,丝竹调出的音乐就乱耳了呢?  相似文献   

7.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早的乐器是鼓《礼记·明堂位》说:“士鼓苇荃,伊耆氏之乐也”,意思是说鼓是用泥土,鼓面可能是用蝉、糜皮制作而成。现存出土最完整的古乐器1970年8月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的一座大墓里发现的8种124件乐器。这里出土的乐器有编钟64件、编磬32件,还有楚惠王赐给曾侯乙的博钟一件。这是中国乐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最早的竹簧片乐器实物1978年在湖北曾时已墓中发现的两件排箫,以及两件横吹的闭管乐器和五件笙。在这些乐器中,有一件排萧在没有脱水的情况下,居然多数箫管还可以吹奏发音,箫管还按音  相似文献   

9.
一、自见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典论·论文》的这段文字,“自见”凡两见。注家历来把这两处“自见”分别给予不同的解释。如郭锡良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解释“人善于自见”时说:“自见:指自见其长。下文‘自见’指自见其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由游国恩和彭兰二先生审阅的《典论·论文》注文也是这样认为的,注文解释前一个“自见”为“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对于后一个“自见”虽然未直接解释,但在解释“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时说:“这两句谚语出《东观汉记》,喻人们不仅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反而将缺点当作长处”,从这里可以看出,注文实际上也是把后一个“自见”当作“自见其短”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10.
一、用以识坟。古代墓地多植松柏与梧桐,东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如《乐府诗集·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二、“丝桐”并称,指代乐器。梧桐,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制琴瑟等乐器。汉代枚乘《七发》诗中所写“龙门之桐”就是为了证明梧桐宜制琴瑟。再如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自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陆贽《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烟霭遥迷  相似文献   

11.
江南丝竹广义上讲是流行于浙江、苏南、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从狭义上讲是指流行于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一、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江南丝竹的乐队组织灵活多变,多至七、八件乐器,少至两件乐器。一般的乐队组合:“丝”———二胡、琵琶、三弦、扬琴、中胡、秦琴等;“竹”———笛、箫、笙;其它———板、板鼓、碰铃等。二、江南丝竹的传流曲目及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听潮》:“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课文对“拨刺”没作注释,《语文教学通讯》刊载的《〈听潮〉备课指要》,把“拨刺”解作“象声词。文中指浪潮冲击岩石的声音。”《辞海》与《辞源》均把“拨刺”当作“象声词”。《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华大字典》也是这样解释的。看来,“拨刺”作象声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把课文中的“拨刺”单纯解释为“浪潮冲击岩石的声音”。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只把“拨刺”当成一种“声音”,学生会问:“声音”怎么能与“岩石的壁  相似文献   

13.
陈国芝 《物理教师》2002,23(7):43-43
有些书籍和有的教师在讲解共振现象的应用时 ,举例说 :“许多琴弦乐器都装有‘共鸣箱’ ,就是利用‘共鸣箱’中的空气柱跟琴弦的共振 ,来增强弦乐器发出的声音 .”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 :共鸣即声音的共振现象 .琴弦乐器是以弦的振动发声的 ,但琴弦乐器的弦很细 ,断面很小 ,它们的振动不足以使周围空气强烈振动起来 ,即其向周围空气辐射的声音很弱 ,很难将美妙的乐音送入人耳 .为了增强声音的辐射 ,才将琴弦扣在板或盒上的 ,如 :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等 ,这些就是“共鸣箱” .当琴弦乐器上的弦振动起来时 ,就…  相似文献   

14.
《沁园春·长沙》注释二考“怅寥廓”毛泽东《沁园寿·长沙》中的“怅寥廓”,到底应如何解释,一直是个难点。80年代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二册,对这一句是这么解释的:“[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深思而激昂的思绪。[廖廓]指广阔的宇宙。”这...  相似文献   

15.
[扬琴]旧称“洋琴”,也叫“蝴蝶琴”。击弦乐器。发源于波斯、伊拉克一带。约于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传入我国。以往扬琴只用于民间合奏、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例如江南丝竹、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内蒙二人台等。现今扬琴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是各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乐器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课本上册 P269上,说:“许多弦乐器都装有共鸣箱(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等都是共鸣箱),利用共鸣箱中的空气柱跟琴弦共振,来增强乐器发出的声音。”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弦乐器上的“共鸣箱”,只是利用受迫振动,而避免产生共振现象。大家知道,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里的空气柱只是受弦振动周期力的作用,发生强迫振动。一定形状、体积和密度的空气柱的固有频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中有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现行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不仅不够贴切,而且还可能会让人觉得课文前后自相矛盾:既然“调素琴”了,怎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琴是属丝一类的弦乐器)更重要的是,此注释把一个极有韵味的、令人玩味不止的典故,以及这个典故所带给我们的无限情味和无限意趣给遗失了。是何典故?张志和注释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同样,在《…  相似文献   

19.
释“缶”     
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所击的“缶”是什么东西呢?《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说:“缶,古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这条注释是欠妥的。“缶”在这里不是打击的乐器,而是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秦人歌唱时,常击缶为节拍。《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解释“缶”说:“秦人鼓(敲击)之以节歌(做为唱歌的节拍)也。”东汉许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字典  相似文献   

20.
丝竹之名由来已久,所以采用丝竹两字,主要是制造的乐器材料采用“丝为弦发音,竹为管发声”而来。《诗经》里记载着49种我国古代乐器,并按原材料分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