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城的小说以道家风范为特色而受到批评家的重视,但大家所注意到的却仅是阿城作品及道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即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都只是围绕着“恬淡超脱”的精神内涵进行论评。其实,道学精神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另一面,即“沉迷执着”。道学精神极力要超脱的是功利欲望,所执着的则是精神性“意念”。而阿城的寻根小说所反映的精神内涵恰好就是“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他笔下的“三王”对个人的名利之类极为恬淡超脱,对自己所认定的“意念”则极为沉迷执着,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体认,同时也是阿城文学寻根的独特发现和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寻根思潮的背景下,阿城小说以其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成为文坛上一道新的风景,他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觉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丰厚的道家文化精神,同时,这也是阿城对文化寻根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阐发,是各个文化流派共同关注的课题,现代新儒家对此也非常关心。活跃在港台的当代新儒家,以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为架构,把民主、科学精神纳入其中以求“返本开新”。牟宗三对此有独特的体认,他对重德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进行了诠释和阐发。  相似文献   

4.
乔忠延以敏锐的散文家的目光,运用自我的文学话语发掘朴质、厚重的尧文化下的梦中家园——尧都临汾。其散文创作对尧都文化资料进行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作家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其散文创作体现出对晋南文化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精神体认。  相似文献   

5.
阿城小说语言中有儒家美学积淀。儒家对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是节制,在此基础上,是要求语言有风骨和无限生发性。夯实的白话语言加以古汉语成分的杂糅调和是阿城小说语言的基本面貌,与儒家的节制语言观相契合。阿城的语言有内在的骨气,而且具有无限的生发性,这些与儒家语言审美也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人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在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屡受打击,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恪守儒家思想的苏轼入仕之后同样面临此等境地,然而他却能积极援引佛老,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达到超功利超世俗的精神境界,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心境的安适,从而超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人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在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屡受打击,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恪守儒家思想的苏轼入仕之后同样面临此等境地,然而他却能积极援引佛老,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达到超功利超世俗的精神境界,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心境的安适,从而超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小说观念”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通过对小说观念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状况,同时也可以深入地解析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鲁迅关于农民题材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精神世界极具深刻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村人们,都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变得麻木愚昧以至于呆滞;同时,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0.
河北“三驾马车”之一的谈歌是一个坚定的民族精神的守望者。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生活、生命的况味和意志、愿望,表现了对人民深切地同情、理解和赞扬的情感态度。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在道德失衡、精神异化的今天张杨我们已经失落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以求得精神再生,唤起人们对社会共同的根本利益的体认,凝聚起风雨同舟的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之所以是一部经典著作,很大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小说精神。即一方面有意识写出了传统的善恶之争,给出了理智战胜情感、善战胜恶的伦理解答;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做出了现代性伦理的预言:意志是善的,充满力量的;理性是恶的,软弱的。在这双重伦理的交织中,我们能够给予《呼啸山庄》一个更全面的解读,并回应人类善恶混沌一体的母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创造的精神,许多小说作家都从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过启发,而萧红更是一个悉心学习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并有着独特艺术创新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艺术形式、言说方式上与鲁迅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使萧红成为20世纪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最富于独创性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精神探索者,鲁迅先生虽然爱其故乡,却一再为故乡所放逐。从自身的境遇出发,鲁迅提炼出了这样重大的文化命题,即:永世流浪和四方漂泊是精神探索者的生存方式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今日教育》2011,(7):67-67
《红岩》是我认为在当时那一大批红色书籍中人物刻画最为成功,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小说。一本书,能把一两个主要人物刻画成功就很不易,而《红岩》中一组群像能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难能可贵!许云峰、江姐、成岗、双枪老太婆、华子良等,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由于具有“以性特征为表征”以及“被男权意识所异化,认同男权”的倾向,因而缺乏时代感,使得当代女性精神缺度。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用神魔故事表现对人类精神理解的杰出作品。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正是作家所理解的人类精神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唐僧象征着个体性的执着精神,孙悟空象征战斗精神,猪八戒象征懒惰精神,沙僧象征服从精神,白龙马象征忍辱负重的精神。而这几种精神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理结构。玉帝和与之相联系的场景,是中国现实社会关系的象征,而如来与佛法则象征着“思想体系”或“精神体系”。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八十一难,则代表着精神发展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中,《西游记》完成了对当时人的精神发展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灿烂的文化艺术,沧桑的历史巨变,千年古国的俄罗斯给关注它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世纪的俄罗斯诗人丘切特曾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这个特殊的东西就是“俄罗斯精神”,而这种精神从何而来?答案就是俄罗斯人对读书的狂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