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想念翠湖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相似文献   

2.
我对图书馆怀有深深的情感,特别是翠湖边公园旁的云南省图书馆。 记得1985年4月初,我要写毕业论文,写的是郁达夫感伤主义文学特色的论题。为了查找资料,我背着一个行军水壶,买了两个面粑粑,带着笔记本和笔,来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一查就是将近两个星期。那时的省图书馆没有现在这么高,  相似文献   

3.
我与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上原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便成了路。人生的路亦是如此。我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 ,从事图书馆工作已有近三十个春秋 ,这是我一生中最充实 ,收获最大的一段人生经历。我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 ,对图书馆事业的真挚情感 ,是在近三十年平凡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学未毕业 ,196 9年 1月。我支边去了内蒙古大草原 ,亲身感受了那个时代的狂热、愚昧和无知。 1971年底招工 ,次年分配到北大分校图书馆。即现在的陕西工学院图书馆。我还清楚地记得 ,报到的第一天 ,白发苍苍的老馆长领着我到各个室和书库参观 ,各类书籍…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赴湖北孝感地区出席一个会议,一位同行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名记者到一个图书馆专门采访有没有高级干部到图书馆借书看,如果有的话准备在报纸上宣传一下,结果没有,只好扫兴而去。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各族各界人民关切企盼的云南省图书馆新馆,伴随着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脚步、伴随着和煦浩荡的春风,今天在姹紫嫣红的翠湖之滨,正式开馆了。从此,云南省图书馆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步入了新的旅程。请允许我代表全馆干部职工,对前来参加开馆庆典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耕耘与收获     
耕耘与收获王才(内蒙古开鲁县图书馆)我于1961年在开鲁中学初中毕业,做了三年临时工后到一个农场小学教书,1972年去县文工团做财会和编剧,1978年末才调人我梦寐以求的图书馆,到图书馆并非有什么崇高目标,只缘自己是个书迷,为了看书方便而已。然而,当...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工作者。从迈进图书馆的大门到现在已经不停地走过了30个年头,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图书馆事业。从事图书馆工作原来就是我的理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真的让我干这项工作,当时喜悦的心情实是难以言表。虽然对这项工作的真正理解是逐渐取得的,但没有像一般半路出家的人要经历一段“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6月我从武义县调到路桥区筹建图书馆,已经近7年了,路桥吸引我的理由是有机会建设一个更为理想的图书馆。从没有图书馆到有图书馆,从无馆舍到有馆舍,从1个人到9个人,从没有书到现在4万册藏书……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在其中而不知,只有回头的时候才发现一  相似文献   

9.
《云南图书馆》2009,(3):113-113
如果说美丽如梦的翠湖是位于昆明市中心的雅致盆景。那么云南省图书馆就应是点缀于翠湖之畔的一颗明珠。先来到翠湖东面,过马路,看到云南省科技馆和云南讲武堂,穿过它们,你就来到了云南省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丈善本书志》的复印本寄交出版社后.我面对那盈尺的底稿,心中的快慰油然而生。这本书志的写作,始于1992年5月1日,那是我由香港飞抵美国波士顿的第三天,而完成的时间是1994年4月30日,整整二年。哈佛燕京图书馆,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图书馆,但是它的历史和藏书对我来说,却是迟至七十年代初期才有所了解。在那个年代,我从来没有能去那儿看一看的念头,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直到1986年2月,我受聘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世界宗教高等研究院图书馆为访问学者作图书馆学的研究时,才有机会去…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提起“现代化图书馆”,有些同志就摇头说,那是遥远未来的事。我认为这是对现代化图书馆的片面理解,恐怕是单纯地从工作手段一个方面去考虑的,好象一提到现代化就意味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就谈不上现代化。我认为,实现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应该考虑下列几个方面:1.服务方式信息化;2.文献收藏多样化;3.业务工作标准化;4.管理工作科学化;5.工作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钱睿 《大观周刊》2006,(42):79-79
从1956到2006,50年岁月只是弹指一挥。在日前的翠湖宾馆建馆50周年庆典上.我们从发黄的老照片触到了昨天,从辉煌的金色大厅感受到了今天,从员工们的微笑中看到了明天。这50年不仅仅是翠湖宾馆的50年.更是云南饭店行业发展的50年;50周年欢庆晚宴不是应酬的宴席,而是以亲情为基调的合家宴。更让人感动和震动的是翠湖宾馆揣着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借此次盛典,翠湖宾馆还成立了职工爱心互助基金会.这不仅是为了老职工们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也让人们体验到酒店行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不经意间,知道韬奋图书馆这个名字的。那时我刚到人民出版社工作,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平时无事可做,就钻进资料室里找书看。发现许多旧书上都印有一个椭圆形的蓝色的图章,刻有“韬奋图书馆藏书”几个字。我并没有在意,仅想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图书馆而已。谁知道在三十年后,我竞和这个韬奋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14.
前年秋天到美国贝勒大学短期工作,所见所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为难忘的是该校的阿姆斯特朗—布朗宁图书馆。贝勒大学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的一个小城——韦科。校园美丽安静,阿姆斯特朗—布朗宁图书馆就座落在校园南端。这是由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阿姆斯特朗是该馆的创建人,布朗宁即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抒情诗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员是一份非常平凡的工作,平凡到可以被人忽略。前些日子,一个网名叫“土匪”的图书馆学系在校生写了一篇向新生介绍图书馆学的帖子,我高度评价这个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但是在这个帖子里,他努力想证明研究图书馆学和从事图书馆工作也能出人头地,我不赞成他的看法。毕竟能够成为国家主席、总统夫人的图书馆员只有那么几个。大部分的图书馆员是默默无闻的。作为一个图书馆员,热爱平凡是其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一个人什么叫出人头地?有些地方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大家都想出人头地,所以竞争就激烈,争来争去,当老年静下来的时候,回头一想,发现一生只有勾心斗角了,发现其实一生没有快乐过,没有轻松过,那时才后悔莫及。其实,人生最大的乐趣不是出人头地,而是享受人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张康康 《图书馆论坛》2004,24(4):199-200,37
父亲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无论学识或是人品,都令人仰慕。小时候父亲常常对我讲起他的许多童年轶事,从中我了解到他的博学多才、为人的正直、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学校图书馆。因此,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图书馆就是我心中神圣的殿堂。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常常到县城唯一的图书馆去阅读,同时也非常羡慕图书馆员的工作,虽然那时还没有真正理解图书馆职业的内涵,但是我已感受到图书馆员的工作是多么崇高而又有意义,并且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图书馆员。1980年12月,高中毕业的时候,父亲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被调到当时的重庆师专(现渝西学院)工作,我自己也被照顾安排在学校图书馆。安排我到图书馆工作的情形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起初我被安排在学校财务室,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感到非常失望,于是我就一再向领导提出要到图书馆工作,表明自己从小以来就有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图书馆员,最后,我的真情终于打动了领导,圆了我进图书馆工作的梦。我暗自下定了决心,要珍惜命运给我带来的这一良机,做一名出色的图书馆员。  相似文献   

17.
问:夏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生涯。答:我这一辈子就只从事了一种职业,即图书馆工作,共42年,经历了3个单位,第一个单位是哈尔滨师范学校图书馆(1960—1970年),第二个单位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图书馆(1970—1986年),第三个单位就是黑龙江省图书馆(1986—2002年),一直到退休。问:那您是在什么契机下,进入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的?答:1970年我从哈尔滨被调干,支援大兴安岭林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程青  姚一 《出版参考》2005,(9):50-51
去年秋天我回了一趟盐城,在一排排面目相同的楼房中我已经不能准确地辨认我父母的家。盐城我回得很少,因此对我来说变化是巨大的。记得读过一本书,里面写到一个人乘火车回到家乡,脑子里的火车站还是三十年前的景象。我循着记忆翻了几本书,但是没有找到出处。我到盐城的感觉大致与这个人相似。回去的当天妈妈陪我去了我读书的中学,还特意去看了我们以前的家。中学大体还是原来的模样,至少仍是中学这一点没有改变。里面多了许多新的建筑,而我看过之后就忘记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0年志愿者行动辽宁培训点的活动过程中,西北大学的杨玉麟教授在讲课中提到了山西省的几位基层图书馆馆长,他一个大男人竟然在讲堂上当众热泪盈眶,这让我十分震撼,下来就请他去帮我约稿,具体讲讲这些让他感动到流泪的馆长的故事。志愿者行动结束后,我很快就收到了杨玉麟教授发来的稿件,看过稿件后我好长时间都无法走出一种情绪,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一份沉重。第一位主角——杨尤珍馆长,我随着朴实的文字跟着她的故事走,原以为又是是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故事——艰难到难以为继的图书馆,一个馆长带领他/她的伙伴们执着地前行,只是为了让一个被叫做图书馆的地方能够存续,能够变得好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图书馆正在一点一点变好,尤其是新的图书馆大楼即将封顶的时候,杨尤珍馆长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不想用唏嘘不已来轻飘飘地面对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让这个馆长留下来,为将来书写的历史留下一个馆长的身影。杨尤珍馆长用生命换来的并不是这个事业的发展,相反,她倾注心血的大楼被侵占,图书馆迅速衰败下去。直到另一位女馆长李芳凌的到来。这仍然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却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图书馆故事。最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20.
一个基层图书馆馆长的自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这是本专栏第一个故事,讲述者来自西北一个贫困县图书馆的馆长——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图书馆张红五馆长。我跟张馆长只有一面之缘,去年常熟会议后,他为“化缘“去了杭州。我们见面的时间不长,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职业的一面。他的职业背景,怎么描述好呢,好比是一个惊叹号,在进入你眼底的那一刻,重重地敲击了一下你的心——他任馆长的那个图书馆有18位职工,但没有一分钱购书经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