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系列消极心理和行为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尽管早已有之,且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及其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有学者甚至称这种现象为“教育中的危机”。为解决此问题,必须在调查分析基础上从管理心理学视角深入分析生发于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组织管理根源及其干预路径与策略。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偏差和教师评价中的理性主义泛滥与人文关怀缺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组织管理根源;实施以权变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并彰显学校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以巴利A·法伯的研究为中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教育中的难题。美国学者巴利A·法伯(BarryA.Farber)将美国的教师职业倦怠视为“教育中的危机”。文章对法伯关于美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产生根源的研究成果作以介绍,以期丰富我们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视为新世纪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本人在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感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性、严重性,它已成为当前教育界较为突出和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整理与反思我国学者这些年来在教师职业倦怠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大体呈现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以期促进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的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迷失、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匮乏、师生教学交往的热情与兴趣枯竭,以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简单粗暴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作为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并从教师自身角度提出了调适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倦怠会对教学、学生及教育等产生一系列的危害。文章从社会、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从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以及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许多学者就开始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对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较为关注的几方面问题,即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方面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我国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厌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身心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特殊曲“高原期”,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确保教师的应有地位,同时加强教师的学校激励哥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但现实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在我国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从社会、教师、学校三方面分析,探究教师职业幸福缺失的根本原因,即教师教学幸福缺失。据此,提出培养和提高正确的教师教学效能,实现教师教学幸福,提升教师职业幸福。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行各业的职业压力普遍增大,职业倦怠这一现象在教师中呈现出蔓延的趋势。它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使其工作士气和热情受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并最终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尚不深入.文章以教师为主体,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产生的根源以及应对策略等一系列问题,以期为缓解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倦怠的概念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当前正在加速推动教师职业化,如何关注和研究教师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策略减少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对继续推进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教师职业特征、社会环境、学校情境和教师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角度提出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直接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教学品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产生根源,调整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和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内驱力在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业发展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各个层面共同作多方面的努力。目前,从教师评价改革入手,建立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把握住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找到教师发展性评价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教师发展性评价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步显现出来,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高职教师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体验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新的特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与消极心理、教学水平下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变革的不确定性、学校的绩效主义、社会的高期望以及教师的角色冲突等因素,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我们所要采取的对策是:教师参与教育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坦然面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影响,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是乡村教师长期受到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身体极度疲惫、精神麻木的不良状态,它给乡村教师的身心、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助于我们重视乡村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乡村教师生命质量;二是有助于消弭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偏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三是有助于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2009—2019年的10年里,我国关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涉及其涵义、现状、成因、特质、对策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较多不足。今后相关研究应厘清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内涵,推动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本土化;重视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价值,加大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力度;拓展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视角,丰富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20.
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发展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教师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生态危机现象。消解教师职业倦怠,消除教师发展中的生态危机,需要社会建立支持网络,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教师主动超越自身发展的生态困限,共同营造教师发展的绿色生态系统,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