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是2002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本关于哲学辩证法思维方式的著作《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这是出版面世比较早的一本关于哲学研究的专著,2003年曾经重印发行。关于“一分为三”的研究,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是一丝偶然的灵动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炬,照亮了我人生前进的道路。这一点“我在何方”有所述及。  相似文献   

2.
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接连犯了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矍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这三次“左”倾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时间长,一次比一次影响坏.这三次“左”倾错误尤其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尽管,这三次“左”倾错误的产生与形成有着深刻的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根源,但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指导中国革命的政策与策略上的“左”倾错误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李长之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从一九五四年六月开始在“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已出了第三卷。就已经出版的这三卷来看,李先生对这部著作里的某些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是下了一些工夫的,而且李先生主观上是力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书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见解和方法,比了他以往出版的“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以及“陶渊明传论”等书,也确实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的。正当广大读者需要获得中国文学史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李先生愿意把自已在大学里所用的讲稿拿出来公开出版,这种精神也是可贵的。所有这一些,我想都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还是应孩指出,李先生的这部书,里边存在的错误和缺点也还是不少的,而且有一些错误和缺点是带有根本性质的。这里,我愿  相似文献   

4.
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大体上说有三种导向:向外看的“西化论”,向后看的“传统论”和向前看的“创建论”。我们以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哲学为根据,分析了前两种观点的错误,并主张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向前看,以“我”为主,在实践中创造和建设现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第三卷重印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三卷于一九六一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六二年重印一次。现应读者要求,略加修订重印,算是第三次印刷了。这次重印时的修订,是小改,不是大改。不过虽是小改,还是把多年来收到的读者来信和从各方面征求到的意见,都认真考虑过的。凡是史实确有错误,立论确属不要的地方,只要小改就能解决问题的,都尽可能地改正过来了。有的意见虽然很好,但必须大改,甚至必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出版公司1998年10月第八次重印的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298页有一处明显错误——“又如‘谷’(‘穀’的简化字),原是谷类的总名。故有‘百谷’、‘五谷’的说法。” 这里的错误就在于”穀”字根本就不是“谷”的简化字,此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一卷于195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至今整整二十年了!当时我们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旨在完成“过渡的任务”,“我们迫切地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及早写成各种专史,然后再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富有研究的同志在各种专史的基础上编出质量较高的通史来”。1962年人民出版社重印本书时,我们心里虽然有些不安,但还没有感到难过。谁知二十年后的今日,我们所希望的各种专史既很少看见;质量较高的通史更无从说起,而许多读者却纷纷来信要求重印本书,原来渡过了二十年还没有完成“过渡的任务”呵!所以这次重印,  相似文献   

8.
“九久读书人”重印“新人文论”丛书,我的这本也忝列其中,与有荣焉。依我的建议,同为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一本小册子《文学的意思》,也得以加入到此书的后边,使得《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不是单纯的原书重印,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增订本”了。  相似文献   

9.
《杜诗详注》自1979年由中华书局标点出版以来,颇受读者欢迎,2009年又一次重印出版;这期间,书中不少文字标点讹误经学者指出已作修订,但就重印本阅读一过,仍发现有一些文字标点错误,今表而出之。  相似文献   

10.
小学地理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湖南省出版公司重印)第2页在指导学生看北极星定方向时,有这样一句原文:“把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的联线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是北极星的位置。”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两处错误:其一,北极星不在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连线  相似文献   

11.
为帮助同学们正确使用化学仪器 ,规范运用化学语言 ,现行初三化学课本上编排了多道实验改错题 .但不少同学在解答时找不准“错误” ,讲不好“改正”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题目 指出下列各图中的错误 ,并叙述正确的操作方法 .图 1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图 2 给试管加热图 3 滴加液体对于图 1的装置 ,不少同学能看出有三处错误 ,但对错误和改正的叙述有以下不当之处 :不当之处 1:错误 :铁夹夹持的位置不对 (这样指出错误不够具体 ) ;改正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 1/ 3处 (试管上有两个 1/ 3处 ,是离试管口还是离试管底呢 ?) .不当之处 2 :错误 :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 ,对汉语句法学有其重大贡献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文通》中的各个“次” ,重点分析了《文通》论“次”时出现的错误 ,并指出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学者们常不无自豪地认为:与西方美学重“模仿”而导致“典型论”相异,中国美学重“表现”而产生“意境论”;而在这一艺术传统熏陶下的中国小说,便具有了某种诗化性格。高尔太先生就指出:“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的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诗的性质相近。”诗化作为中国小说中特有的普遍现象,在承认这一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人们的态度基本一致;只是在对诗化本质内涵的认识上,我们发生了根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载四川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安福的文章;《校长要努力改善同教师的关系》。文中指出:“目前中小学校长同教师;一、关系不够融洽、和谐;二、校长对教师存有错误的态度;三、专断作风。”究竟怎样改善此种关系,文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广阔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从“源流论”、“承继论”、“分解论”、“出新论”等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探讨,从中着重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独特贡献。文章最后指出,前几年有人公然无视毛泽东对近代中西文化论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回答,重新提出“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两股错误思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反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广阔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从“源流论”、“承继论”、“分解论”、“出新论”等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探讨,从中着重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独特贡献。文章最后指出,前几年有人公然无视毛泽东对近代中西文化论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回答。重新提出“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两股错误思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反动。  相似文献   

18.
我们河南省采用的全国职业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是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印刷处重印”的,第二册是由“广东省出版总公司重印”的,第四册是由“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出版中心重印”的,印数少至7万,多达9万余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上版本中均有错(别)字和错音(调)现象。不知是作者(编者)的疏忽,还是上述印刷厂家排印的错误。为了让编印者和使用这些版本的广大读者(教师、学生)识别并修正书中的错误,现特将笔者发现的录下,并附上个人意见。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方东美融贯古今中西哲学,敏锐抓住中国哲学“内在超越”型态,以“生命”为核心阐释中国哲学精神。其生命哲学体系的建构贯穿在三个维度,一是在中国哲学研究中,拒斥宗教与科学的研究途径,力主人文主义的研究理路;二是通过推崇《周易》“生生”之基本原理,“扩大心量”融汇儒道佛思想,吸收西方有机生命理论;三是以生命价值为中心,以旁通统贯论、道论和人格超升论概括中国哲学的通性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8月15日《江淮学刊》(第4期)李凡夫:《坚持斗争的哲学反对矛盾融合论——评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作者指出,杨献珍同志在理论工作上的错误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长期的、一系列的。例如,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杨献珍同志都有过比较严重的错误。当然,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有过错误,而是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从当前的事实来看,杨献珍同志并没有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错误。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江淮学刊》(第4期)马数鸣:《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是辩证法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江淮学刊》(第4期)李双成:《在烦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