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用比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一文中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他这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事实上,新闻作品中比喻运用得贴切自然,同样可以增添情趣.加强文采,使文章形象生动。一个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者,向来都是很重视比喻作用的。在新闻写作中,导语在全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开头叫人一见倾心,适当运用比喻即是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作品中受到某些启迪. 一、导语中的比喻要富有个性色彩.如1986年11  相似文献   

2.
于小艳 《今传媒》2016,(4):32-33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B--22冰山的警示 3月18日,美联社从华盛顿发出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消息称,一座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九倍多的冰山从南极冰架断裂开来.一天后,即3月20日,电视上又反复播放这一画面.只见一座座平面大冰山相互间已经拉开很大的间距,向宽阔的陆缘冰区散去.  相似文献   

4.
先学走,再学跑;先准确,再生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衡 《新闻实践》2009,(7):20-20
新闻写作为求生动常用比喻,尤其在标题上更多见,为的是叫你眼前一亮,赶紧抓伟报纸,细读全文.但这比喻的前提是要准确,然后才谈得上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5.
拟人化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寓言、童话都是用拟人手法写的。所谓拟人化,就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于外界事物上,使之具有人格化。因为这种方法是将物拟作人,故称拟人化手法。拟人化手法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方法,和修辞学中讲的比拟、譬喻是两个范畴。修辞学中讲的比拟、比喻是修饰语词的方法。我们这里讲的拟人化写法是贯穿新闻写作全过程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个语言加工问题。虽然记者、通讯员在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新闻时,离不开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但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出现几处或十几处比拟和比喻,  相似文献   

6.
<正>家,是我们无论被工作和应酬挤压的多么疲惫不堪都会有的牵挂。不论外面的世界多么风和丽日或雨雪交加,家,永远是期待我们归去的避风港湾。热气腾腾的贴心饭菜、亲人的欢声笑语、孩子的嬉笑依偎......这些元素让家成为冰山上最美的那朵雪莲和我们永远的爱恋。家,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那幅画......  相似文献   

7.
阅读人民日报国际新闻之余,常常和同志们谈些国际新闻的标题。有人作过一个比喻,标题仿佛是报纸的眉目。比喻毕竟是比喻,不一定完全贴切。但是,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最容易流露于眉目之间,编者对一则新闻的态度,也是在标题上表达得最鲜明。细读人民日报在鞭挞国际生活中逆流  相似文献   

8.
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曾写道,"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而理解一个数学家就更难了。"写好科技报道,正属于这更难的一类。科技报道往往逃不开"晦涩"的"魔咒",因为高科技本身没有华丽的装饰,它是"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经验相距遥远。因此,做好科技报道,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相似文献   

9.
张国军 《新闻界》2007,(3):49-51
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是选取新闻事实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以简要的文字勾画出鲜明的形象,在“有形”当中拓展“无形”的意蕴,在“有限”当中追求“无限”的韵味,它是为了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而对文学表达技法的有意借鉴和运用。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与新闻的本质属性血脉相联,它贯穿在新闻立体性、流动性和具有画面效应的叙事当中。坚持“冰山原则”能够有效防止“琐屑化”报道、概念化报道、“真空式”报道。  相似文献   

10.
周敏 《新闻窗》2012,(1):86-87
一、部分文学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 (一)比喻 在新闻写作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往往能化腐朽为冲奇,使作品可读性大为增强。如关于北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的报道,《北京日报》是这样做的标题:《摘金夺银破纪录,双花怒放水立方》(北京日报2008年8月15日)。记者巧妙运用比喻修辞.  相似文献   

11.
B——22冰山的警示 3月18日,美联社从华盛顿发出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消息称,一座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九倍多的冰山从南极冰架断裂开来。一天后,即3月20日,电视上又反复播放这一画面。只见一座座平面大冰山相互间已经拉开很大的间距,向宽阔的陆缘冰区散去。 南极冰山出现特大松动是美国国家冰川中  相似文献   

12.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13.
要富有文采     
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除了要在内涵上善于突出以外,还须注重语言的提炼和妙用,力争简练、含蓄、委婉,富有文采。这同样可以使新闻一开头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为此,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拟人化、谐音双关和幽默语言等.下面举一些例子,并略加评点: ①河南日报1987年6月9日讯驻马店农业银  相似文献   

14.
上期本文谈到新闻中的比喻,介绍了明喻、隐喻的运用.现在,再谈谈借喻. 所谓借喻,是指直接用喻体去代替本体.据《辞海》解释,借喻“正文和比喻的关系比之隐喻更为密切.全然不写正文,也不用比喻语词.只用比喻来作正文的代表.”换句话说,借喻不仅不用“象”、  相似文献   

15.
一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用“平面照相”①和“全息摄影”②来比喻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也定有不尽确切之处。近两年来,中国新闻文坛上一种崭新的“全息摄影”式的新闻样式正在崛起,并逐渐汇成一股锐不可当的趋势。与以往充塞报纸版面的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平面照相”式的传统模式相比较,它显示  相似文献   

16.
一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用“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来比喻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也定有不尽确切之处。近两年来,中国新闻文坛上一种崭新的“全息摄影”式的新闻样式正在崛起,并逐渐汇成一股锐不可当的趋势。与以往充塞报纸版面的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平面照相”式的传统模式相比较,它显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新闻记者违反职业操守甚至是违法行为的负面消息不断.有一位著名新闻学者说:这还只是冰山之一角.社会上甚至出现这样一句虽然过激而又不无道理的话:防火、防盗、防记者.可见,我们目前新闻业界确实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职业道德修养严重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用"含金量"来比喻和衡量某条新闻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通过考察和解析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媒体的新闻作品,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评判新闻作品之新闻价值的新概念--"含科量",即新闻作品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9.
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为一则新闻增色添彩,使之产生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非读完全文不可。英语新闻的标题亦然,为了尽量吸引读者,编辑往往不遗余力地在新闻标题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上煞费苦心,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押韵、套用典故谚语、比喻、  相似文献   

20.
1.进口贸易下降是好是坏一枚硬币两面看《中国资产新闻》9月2日六版点评:以比喻做标题,形象易懂,同时可以在意思上留有余地。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喻只是同义反复,如果版面紧张,省掉也不影响表达内容。2.莫种“甜瓜”尝“苦果(评论)《河南科技报》 9月3日一版点评:类似的评论题目很多,都是同一套路,只要随文章主题翻新即可。新闻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程式化的,最极端的例子是倒金字塔,它的好处是便于很快成篇,不必费心在谋篇布局上构思。制作标题时,如果能总结概括出一些基本格式,在编辑工作中可以省不少力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