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母亲是烙在心灵的永远的感激。诚然,母亲给我们生命,我们得以在芸芸众生中尽情挥洒自己的灵性;母亲陪伴我们成长,我们得以在大千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仔细想来,母亲的一段话语,也许就是我们心灵永不消逝的恋曲。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谚语     
李智先 《课外阅读》2010,(10):21-21
母亲是独生女,太原女师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中专程度。当过教师,村里人都说母亲是个文化人。我们姊妹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有趣的谚语。  相似文献   

3.
妈妈没有文化,但妈妈烧的一手好菜和好多关于“吃”的谚语,却给子女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家境贫寒,妈妈面临着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尴尬。如何让我们兄妹吃饱、吃好,是她每天揪心的课题。因为米少,饭总煮得过稀。见我们不爱吃,妈妈就说:“稀粥烂饭不伤人。”还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饭中夹糠,妈妈便解释说:“吃米带点糠,  相似文献   

4.
除夕晚上,母亲煮了一锅香喷喷的八宝粥,有莲子、花生、米仁、赤豆……浓浓的甜甜的味道透过热腾腾的水汽扑散开来,耳畔不禁响起一句句熟悉的话语:“吃食粗,长得快”,“吃杂粮,不生病”……这,仿佛又让我看到了外婆慈祥的脸。外婆是个乡里人,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可谚语是张口就来:“吃饭少几口,活到九十九”,“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就是  相似文献   

5.
佚名 《师道》2006,(3):5-5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上初中了,为了凑够男孩兄弟姐妹们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  相似文献   

6.
谚语,是一个民族生活、工作智慧的结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从而窥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民族性格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闫涛 《中国德育》2009,(6):78-78
母亲是地道的农民,尽管认识的字不多,也没见过什么大的世面,然而她的勤劳、朴实和善良却时刻感染着我,教育着我,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每当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把她碗里的饭拔到我的碗里,然后,她会说:"儿子,把这些饭吃了吧,我不饿。"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谚语的语言结构形式及文化取向也有所不同。通过英汉谚语的语言结构形式及文化取向不同之处的比较,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张晶 《中学俄语》2007,(8):40-41
谚语、俗语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言简意赅,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劳作、休息、服饰及饮食生活。大部分的日常生活谚语、俗语产生于封建制度时期,首先表现了农民和种植业居民的生活、文化状况,因此有关食品的谚语、俗语很多。  相似文献   

11.
谚语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不仅能说明事物,还能表达说者对该事物或事理的主观评价、态度和情感色彩.当汉维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两种语言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汉维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而两种语言通过修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它积淀了汉维民族文化的精神.论文通过大量谚语来对比汉维两个民族所体现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风苑     
母亲是一位勤俭、朴实、传统的家庭妇女,虽然已经离去几十年了,但她那慈祥善良、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那勤奋劳作、节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那敬老爱幼、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仍时时唤起我对她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箴言     
她一直是个孝顺的女儿.这都出自母亲对她的教育。母亲给了她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让她懂得如何去做人,如何看待贫与富.如何面对人世间的苦乐哀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维吾尔谚语的内容的分析,考察了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的特点,意在探求研究民族文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何少珍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3-124,12
本文试图通过语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来探讨英语谚语在汉译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谚语内涵,使翻译的语言优美流畅,具有谚语特色,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7,(5):36-36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汉语保健养生谚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病保健经验,是中医药学传承、普及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保健养生谚语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因此,本研究认为汉语保健养生谚语宜采取"传递文化内涵"和"以谚语译谚语"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替换、仿译等中医药术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谚语作为一种历史长、使用普遍的语言艺术,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代表着一个民族语言的基本特点。无论是维吾尔语还是汉语,都是有丰富的谚语的语言,谚语较完整地反映这两个民族民族特点和他们的民族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对维汉谚语中部分专用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初步对比。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瑰宝。由于地理、文化、历史、政治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谚语中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也造就了英汉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针对谚语翻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对等译法、释译法等。  相似文献   

20.
怒族谚语是怒族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怒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怒族谚语不仅反映了怒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而且蕴含了怒族传统的耕织文化、狩猎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