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新教育理论中有些整体思想越来越哲学化,而且颇有返朴归真的辩证思想,但是纵观今天的教育学理论却存在异化现象,泛哲学化倾向在教育学理论中不容忽视,文章从教育学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教育学理论泛哲学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传统”的关键词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性中蕴涵的意义。通过比照西哲学概念框架结构的异同,强调了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换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即在吸收融合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反省儒释道和宋明理学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哲学的传统,进行新的阐释、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作从以下不同的祝角讨论了中国哲学的三个显的特质:中国哲学的创化日新,生生不已;相依相待,整体和谐;事实与价值的连接,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作认为,这些原创性的智慧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传统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3.
普特南实在论思想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变,对知觉问题的考察在推动其后期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界对此讨论甚少,知觉理论在普特南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在消除传统哲学中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知觉分界面的尝试中,普特南从内在实在论彻底转向实用主义实在论,对知觉问题的考察和审视构成其后期实在论思想的哲学根基。对知觉分界面的成功消除促使普特南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以实践为原则重构一种新的哲学视野,形成一种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4.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毛泽东的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知行关系,不但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而且成为了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讨论了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行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题 ,但毛泽东知行思想又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毛泽东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其独特的知行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三大思想传统,即中国哲学传统、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融合而实现广义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而就狭义的中国哲学而言,在思想的视野里至少要通过融合新仁学、自由意志、社会实践等观念,实现自己的创新。全球化的时代早已经到来,“世界哲学”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世界哲学”恰恰要实现自己“求通”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南通蓝印花布是一种实用性、装饰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它在总体倾向和目的性上都表现出了一种吉祥美好的愿望,它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的表现。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圆融和谐、简约朴素、喜庆祥和等艺术特点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方面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 ,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有着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当今道德滑坡主要表现在社会公德的沦丧 ,职业道德的扭曲和家庭伦理的弱化。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 :传统美德的抛弃 ,商品意识的泛化 ,社会进步的代价和教育的失误。切实加强新时期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周代的礼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周礼的基本内容和周礼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周代礼文化的精神本质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孔子的“仁爱”、“诚信”、“孝悌”等伦理思想,对和谐文化构建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充分继承和发扬孔子伦理思想的合理成分,对于我们今天和谐文化的构建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官方信仰的儒教具备运用权力优势影响民间信仰体系.对于具有自发性、功利性、多元性的基层民众信仰,儒教采取认同与限制并举的两手策略,力图防止和纠正民间信仰对儒教轨道的偏离.在官方推行神道设教的过程中,儒教主导着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造神运动,通过圣贤人物的神圣化与民间神明的道德化实现对民间信仰的道德渗透,以确保儒教系统向基层社会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廉政思想的核心是正义、正我和正民。正义是构建符合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基础;正我是正义的方法,主要针对统治者而言,其中心内容是"正君"和"正百官";正民是董仲舒廉政思想的归宿,即使人民安仁乐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除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外,加强对其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已经刻不容缓。正确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勇担职业责任,这不仅是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其从业能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其人格、塑造其性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