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主要经历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抗议的狂热和自我本质的反省,进而是对生存问题的文化观照等阶段,形成了美国非裔文学史上的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2.
泰辛巴·杰斯是美国当代新崛起的独具风格的非裔诗人,曾斩获包括2017年普利策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奖。杰斯在其诗歌作品中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众多美国非裔艺术家立传,让沉默的历史人物发声,重塑非裔历史文化遗存。他通过激进的诗歌实验构建了一种跨体裁、跨媒介的立体诗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融合音乐技法的诗体创新,诗体、文体和文类的多重杂糅,以及跨媒介的文本构建。这种独具特色的立体诗学建构源自他对美国非裔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非裔音乐传统的深入理解、继承和创新。同时,杰斯的诗歌创作建立在大量客观的历史研究之上,其诗作不仅是艺术家个体的自我表达,更是代表美国非裔的族群表达,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承担着还原真相、重构历史、明鉴当下的文学责任。  相似文献   

3.
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非裔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标志着1940年代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的美国非裔文学向反抗白人压迫寻求平等身份的转向。赖特以其小说《土生子》猛烈抨击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并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北方大城市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破除了“北方正义”的“国家神话”,以托马斯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反抗破除了的“殉道者汤姆”的“黑人神话”,使美国社会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系列长篇小说以丰富的洞察力刻画了非裔美国人近三百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分析莫里森的系列长篇小说,分析美国黑人在奴役和自由的两极之间挣扎徘徊的过程中由自我迷失到极端抗争再到肯定自我的心理变化,即非裔美国人整体民族心理自由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侯金萍 《教师》2011,(24):125-127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8.
税红  徐青 《文教资料》2011,(32):19-20
国内对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群的创作思想和内涵进行了探究,作者对此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探究思路,且指出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民权法的实施和民权运动的消退,美国非裔在就业方面受到的歧视与限制逐渐被打破。非裔人群开始享有更广泛的工作机会,进入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国家公务机关工作。但在暴力机关工作的非裔警务人员常会面临族群与职业的认同冲突。这种认同危机折射出后民权时代非裔警务人员在族群认同与职业认同之间的艰难平衡。美国非裔警察联盟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致力于加强非裔警务人员的族群归属及完善其职业责任,在建构双重认同体系、完善认同互动路径和明确认同边际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针对芝加哥警局的相关诉讼成为美国非裔警察群体平权的里程碑,影响了其他地区非裔警察与有色人种社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列维纳斯的"面容"概念、范农的"白面具"概念以及布鲁斯"重复与修正"特征概念,提出黑人身份认知过程中"黑面具"概念及分析框架,并选择美国非裔短篇小说《特尔玛·戈登》为蓝本,聚焦文中"黑面具"的表现特征、内涵和意义。作者认为,小说女主人公戈登带有一副必然的"黑面具",它呈现出布鲁斯变奏的特征,表明黑人身份认知和建构过程是一个无穷演变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学习的一门课程,它着力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人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着争取民族平等的重要使命,这丰富了黑人作家的创作题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文学道路上的进一步发展。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后,黑人作家扩宽了视野,结合时代的发展,把黑人文学融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认可。从美国非裔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高级英语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索格飞 《考试周刊》2009,(39):229-230
美国社会的少数群体来源众多,其种族和民族关系异常复杂多变。为追溯其多变性背后隐藏的各种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历史上少数群体内部,以及他们与主流群体之间摩擦冲突的探索,着重指出了多变性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等客观因素,同时强调在考虑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关系过程中应区分对待自发移民与强迫移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之后登上华美文坛的新人新作基本上没有受到华美文学研究者的注意.对这些新作中的非虚构作品(包括纪实文学)概略地加以述评,以期引起同行对这些新人新作的关注,使华美文学的研究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以降,种族居住龋离逐渐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明显的事实,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城市、社区和个人行为与联邦政府住房政镱成为直接推动这种居住模式形成和强化的两股力量。尽管60年代的民权法案取消了住房上的种族歧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法案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70年代以来,在美国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种族居住隔离模式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种族隔离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8年巴基案后许多学者主张以“种族中立选择”入学政策实现种族教育平衡,这一政策的建立导致美国许许多多的教育改革计划的产生,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对于当时生存在北美的三个种族具有不同意义。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它是一场保卫自己生存之地的生死斗争,美国独立意味着他们灭顶之灾的到来;对于黑人而言,这是一场争取人身自由的斗争,但美国独立只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不确定的前景;对于美利坚白人种族来说,进行独立斗争是为了在北美实现政治和社会理想。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没有实现白人种族内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的历史学著作《棉花帝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脉络中描绘了棉花帝国的兴衰史,为我们探究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棉花书写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及所需的历史知识。本文以贝克特书中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棉花帝国及其造成的“破坏”为参照,梳理和分析了美国非裔文学中的相关棉花书写,挖掘美国非裔棉花书写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彰显棉花资本主义全球史框架下其不亚于美国地方史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包括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等方面。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体现在不同的 ERP成分上;fM RI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后扣带皮层、杏仁核、前扣带回和额叶皮层等大脑区域参与了种族心理的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与种族心理相关的脑机制,并且要关注间接接触减少偏见的认知神经机制;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民族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蔓国社会种族和文化多元化的重新抬头密切相关,也有赖于50年代60年代民权运动的蓬蓬发展,而它获得承认和广泛接受,则离不开坚持多元文化观的学者们的努力和7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自身的一系列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