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电脑》2010,(7):8-9
考场作文大处着眼可以,但一定要小处落笔。写环保,你不必非得写“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消融”;你可以写你家门前小河,父亲种下了莲,希望来年“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覆盖暗黑的河面.可是你望穿秋水,终究也没等来那一天——就连自洁功能最强的荷花也活不了啊!  相似文献   

2.
杨春丽 《文教资料》2006,(5):108-109
新课程视教材为范例,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融通和拓展,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此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上产生种种误导现象。就以教学信息的获取为例,有的教师为了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将相关资料直接搬到课堂上展示,内容五花八门,造成学生信息迷航;有的教师对课文内容蜻蜓点水,大量时间花在拓展上,架空了文本;有的则机械地在课前、课中、课后扩充文本外延,为拓展而拓展,形成文本内外两张皮。凡此种种,都没注意文本内外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如何将课外信息与课文有机整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梳…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视教材为范例,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融通和拓展,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此的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上产生了种种误导现象。就以教学信息的获取为例,有的教师为了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将相关资料直接搬到课堂上展示,内容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考作文特别强调思辨性表达,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少论证的意识和多维度说理的基本技巧。提炼教材,建构写作模型的方法,可增强写作教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阅读学术著作提出具体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上述三个阶段,构成层层递进关系,“争取读懂”位于第一层级,是达成更高层级的基础;但在学术著作研读教学中,笔者发现“读懂”成了一个棘手的现实性问题。《乡土中国》不足7万字,文字活泼,雅俗共赏,但对高中学生而言,真正读懂这样的学术著作却遇到了四个难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以"得言"为目标。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策略上、在教学拓展上做到合理取舍,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教什么”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价值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当一篇课文有许多文本秘妙的情况下,选择和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是实施课堂教学高效的原驱力。那么,如何从众多的语言现象中正确寻找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呢?下面以《钱学森》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篇与篇、单元与单元之间,语言知识、读写知识不相连贯,不具客观体系性,知识教学要点的取舍就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知识教学要点不进行客观统筹,势必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琐碎、杂乱,造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重复.  相似文献   

9.
其实作文组材时,去“粗”存“精”容易,而去“精”存“精”则是真难题。“除却浮云始见山”,按照这句话的指导,我们似乎找到为文章组织材料的“真谛”了,只要“紧扣中心的需要进行取材”、“把最需要的材料选出来,写进文章里”、“把粗糙的内容从材料堆里去除掉”就行了,而在实际的组材过程中,也许把“粗”的从“精”的中间挑拣出来难不倒你,可是当你面前摆着的材料个个都是“精”的,个个都是“梁山好汉”时,你怎么办呢?——你会发觉“除却浮云始见山”一点儿也不管用了。这就是我们在组材时面临的更困难的关口——去“精”存“精”,即当我…  相似文献   

10.
其实作组材时,去“粗”存“精”容易,而去“精”存“精则是真难题。”除却浮云始见山“,按照这句话的指导,我们似乎找到了章组织材料的“真谛”了。只要“紧扣中心的需要进行取材”、“把最需要的材料选出来,写进章里”、  相似文献   

11.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话出自《红楼梦》,原本是用来比喻贾宝玉对爱情忠贞,本文也以此作为小学作文选材方法的一个重要理念。有人将写作文喻为做衣服,而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组合,从众多素材中取一  相似文献   

12.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话出自《红楼梦》,原本是用来比喻贾宝玉对爱情忠贞,本文也以此作为小学作文选材方法的一个重要理念。有人将写作文喻为"做衣服",而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课一得"是近几年教师口中的热点话题,教师们常常思索着:"一课一得"应该让学生"得"什么?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一课一得"的发展,内容取舍,践行生本理念以及迁移运用、学以致用几方面来进行探讨,力求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一课一得"是近几年教师口中的热点话题,教师们常常思索着:"一课一得"应该让学生"得"什么?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一课一得"的发展,内容取舍,践行生本理念以及迁移运用、学以致用几方面来进行探讨,力求让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和妈妈并肩走在街上,心里却激烈斗争着:到底是问还是不问?母亲停下了脚步问:“怎么了?”我说:“走,快回家去。”说完,便拉着妈妈跑回了家。  相似文献   

17.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发现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教材观的不同,进而提出读懂教材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乡土中国》·得分点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