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网络里的友谊关系,具有介质化、数字化、算法推荐等特征。论文立足于相似性理论与关系的时空情境,将社交媒体中的友谊分为镜像型友谊、竞合型友谊、共鸣型友谊和信任型友谊。用户针对不同的友谊关系产生不同的传播行为,提升了沟通效能与关系的亲密度,但也呈现出同质化的传播内容、情绪化的动力机制、他者化的话语贬抑等弊端。社交媒体中友谊的相似性机制、情感形态及其传播逻辑,为未来情感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教育活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必然有情感的存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必然具有一种关于教育的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是一种基于普遍人类情感而又高于这种情感,针对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对于教育活动相关者的爱与关切之情,它的本质是爱的体验,包括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感以及教育理性三个部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形成这种情感,教师必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以理性的方式把自己对于学生的爱以及对于教育事业的爱贯穿和统一起来,简言之就是要用理性的爱把普遍的情感转化为职业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郑鑫 《华章》2010,(22)
播发过程中在对新闻情感信息充分表达的同时,注重播发者情感的恰当融入.主持人、播音员常常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动态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信息,这一点很像人际交流中的情感沟通.关键词:情感信息新闻精品传播主体新闻媒体新闻事实新闻调查新闻产品情感表达审美实践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7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感觉寻求、社会印象、情感联结和网络游戏成瘾的数据,运用层次回归方法考察社会印象、情感联结在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其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感觉寻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2)正面社会印象和情感联结在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其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即感觉寻求通过提升青少年对网游玩家的正面社会印象促进其对网络游戏的积极情感联结的形成,进而影响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5.
杨茜 《宜宾学院学报》2014,(10):100-105
社交手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媒介,方便用户在游戏中进行人际传播,具有独有的人际传播特点。在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下,用户以交往和认知为主要动机,以文字、表情等符号和情感为主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用户在游戏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效果也影响其对游戏的使用和体验,用户动机得到的满足度越高,其人际传播效果越好,从而更加积极地使用游戏。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在恋爱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在人格特质中的差异显示,精神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倾性在恋爱人群、年级中差异显著。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分上,恋爱人群显著高于非恋爱人群、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外倾性、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向相关。社会支持与外向型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精神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孙磊 《早期教育》2012,(11):21-28
本研究通过对全托与日托幼儿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来比较两者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及差异。研究对象分别是寄宿制与全日制中4岁~7岁的幼儿,使用全班集体自由命题作画的方法。绘画的主题一是反映幼儿情绪特征的"我最伤心的一件事",另一个是反映幼儿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我的家"。结果表明,寄宿制幼儿在绘画表达方式,绘画内容及作品所体现的同...  相似文献   

9.
10.
情感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有的情感认知、共享的情感内容、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构成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新形势下情感传播的泛化、分化、极化特点,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要通过夯实民族情感认知、打造民族情感话语、搭建民族交流平台,妥善处理负面民族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通进路。  相似文献   

11.
段海丹  汪滢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108-113
为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问卷与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对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1.0及PROCEESS插件和Amos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无聊感与隐性逃课之间起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无聊感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并且会通过手机依赖间接导致隐性逃课现象的增加.建议未来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干预中,除了改善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因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无聊感,还要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科学管理:根据需要,既可提倡无手机课堂,也可充分发挥手机的互动功能,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以减少、消解隐性逃课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自我控制在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作用,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泉州某高职院校363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其自我控制水平越差,社交焦虑水平越高。此外,在手机成瘾倾向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自我控制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15.
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平衡能力,也有道德上的对错之分。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规范性维度不可回避。在规范性问题上,不能再用理性至上的等级化眼光看待理性和情感关系。二者平等交融,共同为规范性奠基。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情感是包含认知因素的“大写的情感”,代表心灵整体的力量,是反思性情感。规范性的确立或者说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就是道德理由的寻获和证成过程。经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和反思所形成的理由,而不是理性,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应注重以情育德的新路。于学校而言,就是要突出情感参与、情感交流和反思、群体共同的情感关切、情感差异和情感治理等在道德理由形成中的作用。即注重情感表达,彰显学校的情感底色;培养自主反思能力,为道德判断提供矫正器;激发公共情感,为公共道德理由提供黏合剂;正视情感差异,为道德进步创造助推器;改进情感治理,为情感交流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忠敬 《教育研究》2022,(10):83-94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对其概念的理解却千差万别。这种理解上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而且体现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变化。从历史视角来看,社会与情感发展经历了从“智力”到“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心理学范式向教育学范式转向的发展过程。这使对社会与情感的关注从智力测验走向了能力培养,从学术话语走向了政策话语,并且其研究成果在学校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教育领域发生了“情感转向”,教育越来越强调促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和幸福感的全人教育。社会与情感能力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由此形成了全球性的教育政策改革运动。这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向都对当下我国新时代的教育政策和学校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3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路径分析发现情绪智力显著正向预测了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显著负向预测了消极情绪;(3)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一定意义而言,人是一种情感的存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人的情感倾向决定着自身的价值偏好与行为取向.在政治领域中,情感对于人们的影响尤为重大.政治正当性问题是政治领域中的根本问题,权力意志只有内化为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情感方可确立其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就此来说,权力即是情感.如何透过政治的社会化培育政治认同的情感倾向,古往今来始终是一个永恒的重大政治问题.从政治社会化的维度阐释儒家礼乐文化,我们会对儒家政治思想有着更为独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文学科而言,当代生活和当下现象是其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范式都有着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现代诗学涵盖了发生在现代中国的所有从现代观念出发、富于现代诗学理论意义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主要包括诗学理论、诗歌批评和诗歌史三个层面。中国现代诗学之现代是由时间观念的现代性和审美品格的现代性两个方面的趋向构成,其前沿视野聚集于“问题意识”,回应着动态的历史和丰富的现象,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的诗歌审美动向,  相似文献   

20.
许多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依恋的社会微环境,文章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女性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的特征及其活动特点,结果发现,女青少年依恋的社会微环境具有种类繁多、可得性强、自然环境较多等特点,同时具备一些恢复性特征。被试在这些环境中从事一些恢复性行为来减少心理压力,恢复心理能量,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在此从事一些情感性活动,由此这些环境产生了特殊的地方意义,成为女性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