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通过构建班级评价、家庭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在他评和自评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进而实现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和品质的目标。基于劳动素养的“家—班—生”三维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以及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结果能全面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完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落实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立足课程标准,从发挥主体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重视激励性评价、关注个性化评价等原则出发,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对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俊婕 《科教导刊》2023,(8):112-114
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此,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实践落实应从开发优质劳动项目和劳动资源、设置固定的劳动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运用课程评价等方面切实发挥好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玉珍 《广西教育》2014,(33):122-122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以等级评定学生,忽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此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该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亟须解决劳动教育评价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除遵守在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的基础上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多主体参与评价等等基本要求外,还要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可预期性、可检测性和可显示性等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可落实到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习惯不但符合可操作、可预期、可检测和可显示的一般要求,还具有统整性,有利于把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等指标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栾慧敏  田阳  吉慧莹 《中国考试》2023,(10):71-78+87
劳动教育评价是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对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可利用劳动档案袋有目的地记录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芬兰手工课程作为其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评价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学习过程和手工作品的完成情况,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指导和反馈。借鉴芬兰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档案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学生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注重评价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劳动课程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分别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其理念。在课程功能方面,紧扣育人导向;在课程结构方面,聚焦实践主线;在课程内容方面,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实践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在课程保障方面,强化了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理念,发挥着灵魂引领作用,形成了义务教育学段劳动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指导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向艳  张萌 《教学与管理》2022,(21):76-80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了劳动观、育人观和课程观的突破与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的变革意味着在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劳动素养在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实施及评价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逆向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强调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性、对劳动评价的前置性和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性,遵循明确预期劳动成果、确定基于劳动表现的评价证据、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内容的总体思路,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教学实施与行动的方案,实现其思想理念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9.
高颖  杨叶芳 《江苏教育》2023,(12):14-17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应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基础,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靳玉乐  胡月 《教育研究》2021,42(5):58-65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品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品质与素养,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情感特点、精神品质和实践特性.劳动教育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文化品格的塑造、情感品格的培养、精神品格的陶冶及实践品格的锤炼,达成培育学生完善品格的目的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应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品格形成的作用,重新焕发劳动教育新活力.通过重塑劳动教育文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改进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制度等措施,为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 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学田园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谁来评价等问题,建立劳动素养导向的田园劳动课程评价体系,重构田园劳动课程评价标准,采用“单+表+展”协同评价方式,落实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提升劳动教育有效性,让劳动评价真正发挥指挥棒的有效作用,从而点燃学生劳动热情,唤醒学生劳动内驱,鼓舞学生劳动激情,激励学生劳动创造。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世界各国在教育实践中均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于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涉及劳动素养的内涵要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在内涵要点上,国际上存在一定共识,认为劳动素养涵盖了劳动的态度价值观、品格特征和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在评价指标上,各国普遍关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创新创造等必备劳动能力以及服务奉献、勤俭节约等劳动精神与品格,部分国家尤其重视对劳动的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涉及尊重劳动、劳动个人价值观、劳动社会价值观等指标。在评价方式上,具有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注重综合多种评价手段、强调评价主体多方参与等特点。这提示在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加强价值体认情况考核以促进劳动素养提升,也要通过建立系统化测评工具以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还需积极运用增值性评价结果以衡量劳动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课程建设指向不明、内容形式单一、脱离体验、流于形式等误区,需要教育者加以重视。劳动教育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要将学科课程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发挥课程引领作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劳动教育的育人持久性和实践长期性,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相关理念与思路的科学指引,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需要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互联互融的大过程评估思路。本文基于劳动的实然状态及其教育本质的育人性、实施的持续性等相关理论内容,并联系幼儿园劳动教育及其评价实际,对基于过程评估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内涵价值、存在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再结合实际做法系统论述了过程评估导向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价思路,以助推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性。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是高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在劳动教育模式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探寻既符合职业院校特色又能满足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建立劳动课程体系与劳动实践项目相结合育人模式。此外,在劳动教育模式中也应当注重劳动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即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劳动教育成果检验的工具也应在劳动教育模式中予以体现,否则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便无法被预测和感知。高职院校应发挥劳动教育理论、实践和教育评价三者的合力,使学生能够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劳动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涉及一系列要素,其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是三个主要维度,科学把握三者的内涵实质对实现良好的劳动育人成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劳动课程编制的基础或前提,在劳动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引性、联结性和制约性功能。课程内容是高校劳动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包含专业劳动教育、社会劳动经验和劳动学习活动等内容层次。课程评价是高校劳动课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其建设要点在于厘清课程评价的作用、主体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导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发挥实践育人对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而言,实践育人发挥着完善、发展、成长与生活的应然导向。其中,完善导向即丰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成长导向即促进学生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成长;生活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视域。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育人导向的缺失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模糊,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偏重劳动教育结果,淡化过程性体验的功利性导向严重;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薄弱,文化育人缺失;缺少实践理性的指导,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推动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导向的复归,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渗透;推动学校文化机制建设,营造回归实践的劳动教育氛围;把握实践育人的应然导向,注重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过程性;坚持实践理性的引领,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深度。  相似文献   

18.
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实践课程的要素,通过界定目标、确定评价标准、设计教学活动等实施策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和交流,建构元认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紫砂工艺课程"紫砂壶配盖"就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课程的例子,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接受有意义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评价因其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发展缓慢,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的时代课题。为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厦门双十中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路径,经历“萌芽——初探——发展——成型”阶段,践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目标确立”“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等革新举措,并根据实践反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助力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校园内实现高质量劳动教育,制订一套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适应学校整体发展的实践模式是值得思考的话题。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依托“校园、家园、田园、社园(社会实践园)”构建“自理的快乐、角色的担当、职场的体验、农场的垦殖、创造的智慧”课程,打造融通式劳动教育校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明晰劳动教育的目标、构建劳动教育的框架、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评价形式,促使劳动教育更科学有效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