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1,(5):12-18
由于缺乏有力的史料,历史上围绕尉缭其人及《尉缭子》一书的真伪之辩不绝如缕。相对而言,认为两个尉缭为不同时代的两个人,较好理解。在没有新的、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维持对尉缭其人所处时代悬而未决的状态,当是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历代关于该书争论的焦点问题及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尉缭子》中保留了较多先秦时期的军事观念、军法、军令、军礼等内容,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从思想上看,《尉缭子》是一部言兵而不止于兵的著作,书中讨论的问题涉及面广,除治军、用兵原则外,还对国家治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农战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先秦古籍《尉缭子》。现存篇数最多的是北宋元丰年间成书的《武经七书》中收入的《尉缭子》五卷本,明、清两代又曾重刻,无论是明、清刊本的《武经七书》,还是《子书百家》等丛书中所收入的《尉缭子》,都是五卷二十四篇。其实今本《尉缭子》中《兵令》分成上、下两篇,并非原貌。在《群书治要》所节录的《尉缭子》中,原只是《兵令》一篇;1972年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书《尉缭子》中,《兵令》也是一篇,不分上、下。又今本《尉缭子》中的《兵教》上、下两篇,情况同《兵令》极为相似,很可能原本也是一篇。这样算来,今本《尉缭子》只有二十二篇。《群书治要》成书于唐代,《尉缭子》竹书写成于汉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1,(5):19-27
战争观是《尉缭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先秦兵家尉缭对战争问题总体的、根本的看法。《尉缭子》中所蕴含的先进民本精神和理念,以及尉缭对战争源起、作用、性质、目的、本质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尉缭先进的民本战争观。基于儒家的民本精神,尉缭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反思了战争与民生政治的关系,试图构建起兵胜在政、民为政本的民本战争观。这种民本战争观是先秦兵家对儒家"孔孟之道"精神的汲取,更是先秦诸子整合性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尉缭子》一书包含丰富的国防思想与军队建设思想.在军队建设方面,尉缭认为军事建设应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与经济和政治建设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尉缭设定了具体明确的训练标准,确定了具体的训练内容,有细化的训练方法,规定了严格的训练纪律,体现了尉缭重视实践的思想特色.在军事后勤方面,尉缭认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军事的后勤能力,因此要量国力而定征战.在军事装备方面,尉缭认为军事装备是军事活动的重要保障,先进的军队应重视发展装备.在军事人才建设方面,尉缭认为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的结构配置要合理,并要通过多种渠道选拔人才.在军事制度方面,尉缭认为军制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内容务须详明,并要做到令行禁止.在军事管理方面,尉缭认为民生是一切军事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军事活动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军队的精神力量.在军事组织编制方面,尉缭认为军队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在战场建设方面,尉缭认为战场建设是国家防御的重要依托,要做好动态的战场建设.《尉缭子》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是中国历代治国治军、安民兴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尉缭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兵书《尉缭子》,内容宏富,思想精辟,是研究先秦哲学和军事学的重要典籍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成书和流传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以致影响到对它的整理和研究。本文试图结合近几年的考古发掘资料,谈谈个人浅见。一、今《尉缭子》是两部古代残书的合编本在文献中,《尉缭子》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杂家“《尉缭》二十九篇;”兵家“《尉缭》三十一篇”。似乎班固所记为两本书,但都与今本二十四篇的篇数不合。《隋书·经籍志》列有杂家《尉缭子》五卷,不见兵家书。新旧《唐书》亦同。从北宋景祐年间编纂的《崇文书目》始,复见  相似文献   

6.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大批西汉木简中,有一篇题名为《兵令》的古代文献,存简五十余枚,残损严重,无法全部缀合,仅可拼接为几个片段.简文内容部分同于《尉缭子·兵令》,但异文很多.另有一些内容不见于《尉缭子·兵令》,更为珍贵,是研究先秦历史以及古代军事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关于《尉缭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学界多有讨论。战国古本《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而进行的挑选与删减,形成了现在所见的《尉缭子》。今本《尉缭子》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尉缭所提出的建议也不是秦王政时期秦国的情况,未能反映出秦始皇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故而作者当非秦始皇时期的尉缭。通过对全书进行综合分析考察,认为今本《尉缭子》是梁惠王(魏惠王)时的尉缭所著。  相似文献   

8.
《尉缭子》的著录问题,即杂家、兵家《尉缭》的关系问题,古今学者多有讨论,但是有些观点仍然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今本《尉缭子》即《汉志》著录的兵家三十一篇,并且保存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主要内容。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的挑选与删减,今本由此定型,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尉缭子》兵书。而杂家二十九篇的著者或是秦始皇时的国尉缭,继兵家广泛流传后,杂家《尉缭》由是为世人所忽视,或因北宋末年战乱而至其书亡佚。  相似文献   

9.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10.
《尉缭子》曾被误认为是一部伪书,人们对它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考察了《尉缭子》的语法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1.
军事用语是作为行业用语,和全民用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本文以《尉缭子》为例,论述了军事用语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原典兵书的主体是《孙子兵法》、《吴子》等六部公认的先秦兵书,通过对这些著作的作成时代和述作者、著录和版本、思想内容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兵家专著,它代表了我国先秦时代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吴子》和《孙膑兵法》分别代表了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期兵家思想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被称为先秦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高峰”。而《尉缭子》则称得上是先秦兵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军事用语作为行业用语,和全民用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文章以《尉缭子》为例.论述了军事用语对全民用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读史一得     
近读中华书局1982年1月出版的《竹简帛书论文集》,发现郑良树先生所著的《<尉缭子>和<孙子>》一文中也谈到:“总结前贤的说法……今本《尉缭子》是后人所依托的。”(郑先生所举的“前贤”,据他自己的注释包括明代宋濂)记得不久前,我在《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5.
林剑鸣先生所著《秦史稿》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论述精辟,读后很受启发.但该书第351页注(14)也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注云:“明宋濂《诸子辩》认为:《尉缭子》‘固后人依仿而托之者也’。清姚际《古今伪书考》更举出‘证据’说:流传至今的《尉缭子》系‘伪’书。”此说恰恰误解了宋濂的原意。  相似文献   

16.
《尉缭子》是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对它的研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徐勇同志所著的《尉缭子浅说》一书,解放军出版社已于1989年2月出版。该书主要特点有:一,作者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与银雀山汉基竹简本、《群书治要》本等反复校校勘并参考了近人的成果,补正了底本中不少衍、夺、脱、误的字句,又经过翔实的考证对原书的体例和篇目作了修正、调整,使其尽可能恢复古本原貌。二,作者汇总了司  相似文献   

17.
<正> 《武经七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从我国卷帙浩繁的兵书中选出并颁行于武学的七部必读兵书,它们是:《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这七部兵书可以说是北宋以前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指挥者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这些兵书曾哺育了无数的良将精兵,指导  相似文献   

18.
拉尔夫·D·索耶的《武经七书》—《古代中国的七部军事经典》(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Of Ancient China)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囊括全七种兵书的合译本,第一次全面完整地将中国兵学译介给西方读者,不仅填补了东西方军事文化交流方面的空白,而且标志着“兵学西渐”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学术意义令人瞩目。该文基于我国军事思想对外传播的视角,从文化负载词、隐含信息及比喻三个层面审视索耶《尉缭子》英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现存的兵书来看,《司马法》虽然成书较晚,但其中有一些"追论古者司马兵法"的内容,正体现了古代军事领域的人道主义。《孙子兵法》在理性思潮的背景下,认为军人的最大追求是"安国利主";战争中的最基本和优先的价值是"利",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并不能体现古代的仁本主义,它的立场与儒家不同,是君主或者国家本位。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走了一个"U"型演进的道路,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是由上向下行,再由《孙子兵法》到《尉缭子》是攀爬上升,重新强调兵家道德。不应在道德上贬低《孙子兵法》,孙子不是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军事学与伦理学也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正因为《孙子兵法》能够暂时抛开伦理的纠缠,才能创造出一个辉映千古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军制学著作和唯一的兵形势家著作,《尉缭子》一直被后世列为武学必修书目,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所表露出来的“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强调“制必先定”的法兵家治军思想以及重视灵活机动的兵形势家作战思想,使此书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兵书中独具特色,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