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握一管神笔有两只慧眼著名女记者子冈默默离去黄成炬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彭子冈,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名迹的女记者1月9日病逝于北京。因为她默默地离去,人们怀念起她当年叱咤风云的岁月。今天首都各界人士以及她的同仁、朋友、读者前往北京医院,向她作最后的告...  相似文献   

2.
我很喜欢读名记者彭子冈的作品,她的文字往往犀和、凝重,具有文采,至今她的“神笔、慧眼、学识”还是我练习写作的追求境地。多年来已不见她那种风格的文字再世了。最近首都女记者协会举办“子冈报告会”,会上子冈之子戏剧专家徐城北的发言又承继了其母亲的风格,给人以凝重、深沉之感,读了很受启发。请看1月19日人民日报消息中引用的两段话:(1)“我母亲的职业固然是记者,但她的目标是做一个完全的人,无论是深处逆境还是载誉之时,她作为人的本性始终未改。在她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飞机洋狗事件”是1941年底至1942年初轰动大后方的一起政治事件。但是,有关这一事件披露过程,目前流行的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一个讹传的故事1981年秋,《新闻战线》第10期刊出杨晓霞的文章《女记者彭子冈》,其中有这么一节文字:“(1941)12月9日,由港飞渝的最后一班飞机降落在重庆的珊瑚坝,机门打开,下来的是几条洋狗、一个老妈子和大批箱笼。穿着男装的孔二小姐接运了扬长而去。子冈和浦熙修了解到这个情况,不畏开罪孔祥熙之类的权贵,著文披露于大公报和新民报……”这是第一次把子冈与“飞机洋狗事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子冈,她在哪里? 最近一年多来,报纸上陆续登出了《怀念绿川英子》、《毛主席在重庆》等署名“子冈”的文章。文后都有“病床口述”的字样。子冈,这个名子对年轻人来说是很生疏的,然而,却牵动了许许多多老读者的心:暌违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5.
摄像机前,一位年轻的中国“女记者”,正在用英语向“英国文化部长”发问:“请问,此次中英文化交流有什么具体项目?”“部长”认真地答道:“劳伦斯·奥立佛主演的话剧《哈姆莱特》将到中国上演,根据中国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改编的同名话剧将飞赴伦敦演出……。”这不是在拍摄电视剧,而是“新华社——汤姆森基金会国际新闻培训中心”采访课中的一个模拟场面,扮演“女记者”的是中国学员,扮演“部长”的是英国教员。这个培训中心是新华社与英国著名的汤姆森基  相似文献   

6.
当《天道酬勤——访芦京子歌词大奖赛头奖获得者张克良》这(?)篇人物通讯见报后(见《光明日报》1987年5月11日),马上就有行家叹道:好文章!好文章! 这是出自一位年近花甲的女记者之手。“我并不认识张克良老师。为日本著名歌星芦京子征集歌词大奖赛揭晓的那天,我们正要离开北京去青岛。有人提议,到了青岛,不仿顺便去看看这位走运的老师。”  相似文献   

7.
11月中旬,首都女记协和晋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女记者与社会进步》研讨会,在福建省晋江市南国恃有的热情中召开。“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手”这则会场上醒目的标语,对女记者为社会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9.
有消息说江枫先生正在主持编译一套十卷本的《雪莱全集》,而且有人说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大工程。近日,记者满怀浓厚的兴趣,带着读者和出版者都会关心的问题访问了这位著名的诗歌翻译家。 问:听说您正在主持编译一套十卷本的《雪莱全集》,特来拜访。  相似文献   

10.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有这样的魅力。人们一接触它,就会被吸引住,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而且受到感染,得到教益。新华社1月22日播发的新闻稿《一代名记者彭子岡辞世》,就是一篇具有这种特质的成功的新闻作品。这篇新闻有3个不同凡响之处: 一、导语简练明白,而又不落窠臼。以往报道逝世消息,总脱离不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人民艺术家金山逝世》独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而《子岡辞世》另有新意髡咴谙⒌目沸吹?“彭子岡,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名迹的女记者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一句话简洁明了,既具备新闻  相似文献   

11.
去秋,笔者在我国四大藏书楼之一,一家著名的图书馆翻检旧籍,意外地觅得《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编纂的围棋专著《受子谱》,不禁喜形于色!然而,主人对我这位“山东大汉”不愿意给予方便:只能看,不能复印,版权所有,馆规难犯。据说,准予翻阅已经是特殊照顾了。  相似文献   

12.
这一周(6月12日至18日)的早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专栏,一直被“一个城市女记者”和“庄稼汉”的事儿所占据。说的是她如何自己投资20多万,“包装”—位农民歌手,并且“很正规”地签下了合同,要制作音乐电视之类的东西。节目中用很长时间特别交待了一些商业气息很浓的细节,诸如如何签合同,如何规定这位歌手一旦“出门演出”要向这位女记者  相似文献   

13.
怀念子冈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于久病之后,在今年1月9日与世长辞了。熟悉她的同志都感到悲痛与惋惜。因为她毕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她是一位优秀的、为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的记者。我是子冈多年的同业,与她几度在一地并肩工作,有过较多的交往。我们都是30年代中期在上海参加工作的。她在生活书店的《妇女生活》任记者,我在《立报》编辑部做练习生。她文才出众,为刊物撰写的《史良访问记》、“鲁迅  相似文献   

14.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  相似文献   

15.
奥运盛会期间,笔者饶有兴趣地浏览从巴塞罗那发出的报道。其中一条美联社消息《美国运动员的新绰号:“丑陋的美国人”》,文笔流畅,引人入胜。这条消息写得朴素,因为记者只是在平铺直叙地摆事实,不加评论,用精练的文字,记述了美国一批著名运动员在短短五天中的一连串大多已为其他新闻媒介报道过的丑闻。作者像一位出色的画家,不是浓墨重彩,也不是精雕细琢,而是用铅笔画的速写,刻画出了“丑陋的美国人”的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是有风格的。这一结论在今天已无大的异议。例如,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以写人物通讯见长,善于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写新闻细节。在娓娓道来的焦裕禄、吴吉昌等故事中,以细节的生动、详尽震撼读者的心弦,展现出他笔法细腻,感情浓郁,主题深刻的风格来。著名报人赵超构,生前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新闻言论专栏,他写的小言论,随物赋形,寓意于事,雅俗共赏,其风格特征是浅显明快,挥洒自如,持论不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的消息报道独树一帜,耐人寻味,她的一系列会议新闻,在新闻情境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美,显示出导语奇特,结构洒脱,语言清丽的风格。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首都新闻界,不时听到人们对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赞誉:“女同志办事就是认真,协会成立日子不多,办事不少”,“协会没一个专职干部,工作却搞得很活跃”。前不久,一些文艺工作者为祝贺这个协会成立一周年还创作了《中华女记者之歌》:“……中华女记者,中国女强者,我们有着自己闪光的歌”。首都女记协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好的赞誉?究竟是怎样活跃起来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访问了会长汪溪。在北京西城外文出版局一套单元宿舍的一间小客厅里,注溪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位1936年就参加革命、年届古稀的老同志,步履轻快,思路敏捷,看起来比她实际年龄少十年。她原是英文《北京周报》的总编辑兼社长。离休后,仍经常为一些外国报刊写特  相似文献   

18.
以歌颂工人阶级及其劳动者为己任的《工人日报》,责无旁贷地把劳模作为宣传的重点之一。1994年11月17日,该报刊登了《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一稿,对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这篇消息荣获第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分析,这篇消息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20.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