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层,经常听到一些通讯员抱怨说:而今在报纸上稿太难了,尤其是在省以上的报纸上稿更难,投几十篇才看见一二块"豆腐干"。真不知道报纸用稿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一篇合格的稿子?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稿子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切入点就是人们介入事物的位置。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一篇稿子切入点如何直接决定着稿子的质量,切入点好,一篇稿子就成功了一半。基层新闻报道者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熟视无睹的日常见闻中找到好的切入点,写出吸引受众眼球的稿件,显得格外重要。一是以小见大选取切入点。选择新  相似文献   

3.
他,从1989年以来,曾先后被《消费时报》、《中国市场信息》、《江苏工人报》、《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还被厂里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他就是徐州合成洗涤剂总厂职工徐延哲。老徐写稿始终遵循对党负责、对广大读者负责的原则,每当采写完一篇稿子后,老徐总是先掂量掂量,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做到稿件发表后让编辑放心,让被采访的对象和有关领导放心。他说:“靠拉关系、走后门上稿子终不是长法,也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稿子,只有走正道,下功夫采访,才能写出好稿子。”  相似文献   

4.
在机关当参谋时,喜欢写点东西,一年下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15篇。去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调整到基层担任连长,我所在的连队人员、机械多,经常担负大量的公差勤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没有专门的时间写稿子,忙里偷闲写了一些,但由于对一些问题研究理解的不深不透,稿件质量不高,半年下来,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稿子。  相似文献   

5.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6.
1990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举办“我爱这一行”征文,我听说后心里就痒痒,老想在中央台上播一篇。我立即找来几个比较先进的青年,让他们一个个谈自己如何干一行爱一行。然后写出五六篇稿子。结果全部石沉大海。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已经播出的稿子中的人物,大都是一些省市级劳动模范甚至是全国的劳模,而我写的  相似文献   

7.
近段时间,我采写发表了两篇通讯,其一为《群众冷暖挂心间》,另一篇是《百姓的事最重要》,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想法盘桓脑际,道出与诸位同仁共勉。深入生活,捕捉“鲜鱼”,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色。翻翻采访本,为写这两篇稿子,自己共花费了17天时间,采访了23个县直单位、11个乡镇,行程250多公里;在田间地头、瓜棚庭院、机关食堂,与8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记下了近3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深入细致,掌握丰厚素材,是写出好稿的第一步。为了把唐河县广大干群崭新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我仔细消化采访内…  相似文献   

8.
一位解放军报的资深记者到某单位采访,单位的新闻干事拿出一篇洋洋数千言的稿件请其指点。记者还没看完,便对这位新闻干事说:“你的稿子里至少有20条新闻线索。每一条都是一篇相当精彩的稿子。”新闻干事茅塞顿开,抛开原稿,重起炉灶,一气写出十多篇篇幅虽短却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的稿件,篇篇精彩,篇篇新颖,受到军报编辑的好评。  相似文献   

9.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碰到一位通讯员。交谈之中得知,他写的稿子大多是从邮局寄往新闻单位的,仍是屡屡见诸报端和被播出。由此使我想起了另外一种情形:一些单位的通讯员每写出一篇稿件,都要亲自送稿上门,认为只有这样稿件才会被采用。于是,他们少则一两篇,多则十几篇,或去报社,或奔电台,犹如天女散花一样,走一路发一路,到一处分一处,忙得不亦乐乎。毋庸置疑,这种送稿上门者的写作热情是可嘉的。但是笔者认为,通讯员向新闻单位投稿,只要质量高,符合报道要求,一般是  相似文献   

11.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12.
杂谈读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河北保定当兵,业余时间学习写作。写出稿子,不敢往大的刊物投。保定市文联有一家文学双月刊——《莲池》,是小刊物,距我最近,心存近水楼台之侥幸,于是便将稿子接二连三地投过去。有一天终于投中了。《莲池》一连发了我五篇小说,其中包括那篇得到孙犁老人青睐的《民间音乐》。一九八四年夏天,我就是拿着这篇小说与孙犁老人的评点文章去拜见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任主任徐怀中先生。  相似文献   

13.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别具一格,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那么一点味道来?正如其他形式的文体写作一样,没有定规成法,唯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求最能表现它的合适贴切形式。《兵过中原》(见《解放军报》1996年11月27日第二版)见报后,在报社内外多有褒词,认为文章删繁就简,用心脱俗,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清新感觉。一篇新闻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说明它确有一些独到之处。好在哪里?作为直接处理这篇稿子的版面编辑,不揣浅陋,在此尝鼎一高,就教于行家大方。这篇报道除开编者按,只有sop来字,应该说是一篇典型的“豆腐块”。然而,区区…  相似文献   

14.
以小见大     
有些通讯员认为,要写出分量重,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好稿子,必须抓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抓得准,小事也可产生强烈的宣传效果。去年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农家女三换地图闯世界》,就是很好的一例。这篇消息短短五百多字,通过一位农民为做茶叶买卖三换地图的事,生动地反映出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民带来的变化,产生的“轰动效应”不可谓不强烈。在这方面本人也有一定体会。1989年,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各家新闻单位都大量发表了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稿件。我看到这些方面的稿件已发表了不少,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变换角度写了一篇随笔《校园里的自行车》,这篇稿子,从现  相似文献   

15.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16.
一些领导把报道员写批评稿件,叫做“捅漏子”,这是不公平的。一名通讯员看到不少基层部队都办起了军乐队,占了大量的兵员,耗费了不少资金,便以向部队建设负责的精神,写了一篇《师以下单位大办军乐队弊多利少》的稿子。稿子刊登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对指导部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名作者在本单位却交了厄运,领导硬说他捅了“漏  相似文献   

17.
稿子寄给谁?     
稿子寄给谁?吕志强稿子寄给熟悉的编辑好,还是寄给不熟悉的有关责任编辑好?一些通讯员或许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那还用问,肯定是寄给前者好。其实,不尽然。最近,我有两篇稿子,一篇是近4000字的金融学术论文,一篇是千字散文。前篇寄给北京一大报熟悉的副总编...  相似文献   

1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多次引用东汉末年政论家王充的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要想写出有真知灼见、能影响读者判断的稿子就必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搞调查研究,才能发现好线索,写出好稿子.  相似文献   

19.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喜欢新闻写作,经常采写一些新闻稿件并投寄报刊,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稿子投寄出去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从事写作几年来,不知是何原因,至今笔者还从未收到过一封退稿信。听一些老通讯员讲,80年代通讯员经常能收到退稿信,有时一些报刊编辑还会就某篇立意取材好、写作技巧不当而未被刊发的稿子邀请通讯员到编辑部现场给予指导、修改,不仅增进了编读往来,而且还能使通讯员从中受益,提高采写水平和稿子质量。笔者以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靠那些…  相似文献   

20.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