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长·成熟     
虞风华 《新读写》2008,(7):25-33
成长,是一部书。贯穿在你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也许轻薄,也可能厚重。  相似文献   

2.
阅读·成长     
匆匆,每天都这么过去。没有回头,我们似乎成了只会向前看的人。慢下来吧!静下来吧!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都曾有过在课桌上涂涂画画的经历,我也一样,课桌上的那些划痕记录了我的心情和成长。  相似文献   

4.
倾听·成长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发源地。新课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学生中间,成为了组织者,参与者,更多的成为一个倾听者。这是我在《9加几》一节区级公开课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5.
田梦园 《音乐世界》2010,(21):52-54
从外表上看来,昌珉和当初《Hug》中那个拿牛奶逗小猫的男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在看不到的内在他却成长了不少。可能过去会有毛躁的一面,但是现在的昌珉成熟了根多,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担当的男子汉。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李昂小说《迷园》的解读,从三个方面梳理其体中对女性自身及台湾命运的深切体认:从鹿港菡园处,作着力叙写女性隐含着的种种失落的欲望;从成长状态的焦躁里,表现女性叛逃于男性世界外而不得的异化式成长过程;表明在欲望的角逐中重新回到社会的女性,如同台湾的命运一般漂移不定。  相似文献   

7.
刘颖 《语文知识》2010,(4):94-95,110
《城南旧事》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以一种清新质朴的格调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它以儿童视角书写童年经验,传达出思乡、离别、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18日,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以及曾经在杂志社工作过的同志们汇聚一堂,座谈20年来杂志发展的欢乐与辛苦。  相似文献   

10.
成长寓言     
《招生考试通讯》2005,(1):64-64
袋鼠与笼子 迟到的邀约 单纯的喜悦 “有限”的聪明 听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封笔之作《亲爱的生活》中反复出现了一些空间意象,并通过空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失去、成长与孤独的主题。本文结合空间理论,从作品中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出发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空间意象不仅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门罗作品中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背后的含义,也突显了建构叙事空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天天扮靓桌面,有没有想过把一成不变的鼠标指针也来个“旧貌换新颜”呢?呵,更换Windows自带的鼠标主题当然是一种办法,不过小生仍然觉得毫无个性,所以琢磨出一种更酷的方法——把鼠标主题更改成一些游戏中的鼠标主题!比如《帝国时代》、《神话时代》中的鼠标指针都是很经典的。  相似文献   

13.
陆萍 《江苏教育》2007,(12):3-15
问学生,最喜欢什么课文?神话体裁课文占据首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神话类课文,如《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类课文,总是小学生的最爱。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的《恨海》将女性主人公张棣华放置于动荡时局的前幕,并在其成长蜕变中揭示出心灵幽微面——内心相互对峙、相互胶着的矛盾状态,以及其“羞耻”与“自怨”心理势力由冲突角逐到逐渐合流的过程。《恨海》所演绎的自我意识的萌发与消亡,看似最终规训于传统思想道德法则之下,实质上也暗含超越现实层面的意义,反映出作者对“情”与“理”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景。小说最后张棣华遁入空门的结局设定,也潜在蕴含着吴趼人个人对拯救晚清的自觉意识,具有现代性特质,显现出晚清文学众声喧哗的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15.
《金色的耶路撒冷》通过对女主人公克拉拉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克拉拉在实现自我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往研究认为,克拉拉通过逃离诺瑟姆小镇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然而,借助空间权力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克拉拉实际上走向了反成长的道路。以诺瑟姆为代表的乡镇空间和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均依托阶层和文化差异划分出权力边界,但不论在乡镇还是在城市,克拉拉都处于边缘化地位。克拉拉在感受到城乡空间的差异表征后开始作出反抗,并试图建立与权力空间对抗的个体自由空间,但克拉拉的反抗行为本质上是对空间权力的服从与依恋,这种反抗不仅未能让她实现自我,反而导致她逐渐走向反成长道路。通过描绘克拉拉追求自由的经历,小说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城乡空间的权力特征,揭示出“金色的耶路撒冷”的虚幻性,并指出人们依附于权力进行的僭越与反抗是不可能实现自我的。  相似文献   

16.
苏炜长篇小说超越了先前"知青文学"创作,原因在于小说叙事艺术方面难能可贵的创新:1."听故事/讲故事"和"大故事/小故事"叙事模式;2.通过人物的"偶然性"命运反思理想、爱情、价值、坚守、背叛、有无、得失、虚妄、世俗等价值问题;3.在异域环境中表现小说主题,并描绘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谢远博 《师道》2005,(12):63-63
初识《师道》,是任教于一所偏僻乡村小学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师道》,似乎进入了一片情感与智慧的森林,每篇章都宛如刚酝酿出的美酒,让我受益匪浅。如今,我越来越爱《师道》。  相似文献   

18.
作不囿于成说,不迷信权威,唯真是求。通过用《七月》本及其他相关的献,对当今几成定论的《七月》“奴隶(农奴)作”与几被推倒的“周公作”二说,进行多角度的、事实求是的考辨,从而得出:前不能成立,后确然无误。  相似文献   

19.
《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在众多的主题之中,成长主题尤为突出.文章从成长主题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主人公由无知到成熟的心灵历程,成长的阵痛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在这部成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人公写作赎罪的过程正是其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描绘女性的成长历程一向是王安忆的写作长项,但其主角大多是大都市的少女。在《上种红菱下种藕》中,她将笔触投向偏居一隅的江南小镇,伴随少女成长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逐步沦丧。少女秧宝是以外来者的身份介入这个小镇的,与之相关的一头是乡土文化的代表,一头是商品经济的弄潮儿。通过少女秧宝的成长经历,小说展现了当下变动之中的复杂的社会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