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的发掘是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辞书编撰的一项重要工作,"理"、"举"、"收"、"处"四个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有新义产生,而各大辞书皆未收录,所论四词或可补当前大型辞书的释义和书证.  相似文献   

2.
略谈海外"汉语热"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力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87-90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本文概述了五大洲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水平考试的基本情况,并从学习者学习目的和国家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做的努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海外"汉语热"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清代小学家在"假借"问题上有很多争议,众说纷纭.江声同意许慎的说法,段玉裁和朱骏声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侧面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晚清,章太炎先生对"假借"问题的争议进行了研究,从现代语言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汉语词汇和文字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这一问题的争论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末,汉语中出现了“男保姆”一词,甚至因此而出现了“女保姆”这样稀奇古怪的家伙。这个世纪之初,“男保姆”更是大出风头,频繁地出现在报刊杂志的标题上。  相似文献   

5.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外来词"是本民族固有词汇以外的、受异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词。在近现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接触中,汉语和英语的接触无疑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对汉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其集中反映在汉语当中出现的大量英源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英源外来词对汉语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而在这些影响中最为凸显和直观的是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注水学术”、“铿锵玫瑰”、“帽子戏法”等“定 中”超常组合频繁出现于报端及其它各类媒体,大大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库。本旨在从语言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其构成的合理性,以加深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徐复岭 《现代语文》2006,(12):126-128
"这咱晚"、"那咱晚"等,是《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某些明清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组指示时间的词语,带有浓重的北方方言色彩.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未曾论及这组词语,《汉语大词典》及其他历史语文辞书或未收录,或虽已收录,但对其意义、来源的解释可疑、可商.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真实含义和源流变化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9.
曾经在一定时期内被定义为"新词语"的词,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方向:一种情况是被人们普遍接受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另一种情况是未流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这些未流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新词语又有两种情况:有的仍然还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从而成为词汇系统的活动层,有的没有得到普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文通过对《汉语新词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比,重点探讨某些新词语未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转型语言"是指由藏语言"转型"到汉语言的一种特殊汉语方言,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母语和当地汉语方言的共同影响,了解其现状并进而提出解决途径对这类汉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缩略语是现代语言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方法.日本的文化、语言文字虽然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的影响,不同语系的日语和汉语,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语和汉语中的缩略加以分析,比较其异同,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毕慧玉在《<汉语大词典>补正》①一文中认为"亲娘"一词除了①亲生母。方言。②对祖母的称呼外,还有"对已婚妇女的敬称"义。笔者以为,"对已婚妇女的敬称"不确,因为近代汉语作品中,"亲娘"固然有"对已婚妇女的敬称"的例子,而且还不少,但"亲娘"也有称"未婚的青年女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古佛典对"寒地狱"名称的翻译多用音译,其得名源于梵文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而这种拟声词与汉语相关的拟声词语音形式恰好对应.从汉语语音特点来看,汉语表示疼痛、痛惜、惊讶的拟声词可以分成三类;而且,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汉语拟声词的文字形式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4.
梁莹 《现代语文》2008,(2):8-9,13
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此理论对汉语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口"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组合,主要用作语素出现在复合词中,做量词的"口"通过动因、视觉刺激、功能、数量等功能制约着它出现的句法环境,但在日汉语的使用中却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希杰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他说:南京人吃"盒饭",新加坡人却吃"饭盒",而这个"饭盒"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的!"盒饭"属于偏正式结构,偏正式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之所以叫"偏正式",就是因为"偏"(修饰语)在前,"正"(中心语)在后,这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书桌""牛皮纸""火车"等等.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汉语中,我们也能见到个别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现象,如:"流星雨""雪花"等.在这里,我们试图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和归类.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词语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误,本文依据中介语理论,从词法出发,以印尼八华学校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词语偏误为例,对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燕燕 《现代语文》2008,(3):105-106
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冈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巾承载的"颜"外之意.  相似文献   

19.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荆楚理工学院60名2018届国际留学生为研究被试,重点探讨的是从他们汉语词汇的多样性和难易度两个方面对其使用的汉语词汇复杂性进行测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留学生使用汉语词汇的多样化和难易度是汉语词汇复杂性的客观反映,即汉语水平高的留学生,自然表达的越丰富,越地道,反之亦然。值得关注的是,在学习汉语词汇过程中,会出现一段“瓶颈期”,作为汉语国际教师该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段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