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公案》是记叙林则徐的晚清小说。此书虽名为“公案”,也常与其他公案小说合集出版,但其写法独特,与当时流行的侠义公案文学有很大区别。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作品众多,以塑造侠客义士为重点,情节多离奇曲折。《林公案》则颠覆了这种写作模式,林则徐不是线索人物,而是实际主人公,书中没有塑造众多的侠客形象,也不以侠客义士为中心展开情节,而是真实描写了林则徐的为官事迹,特别是他在水利、漕务和禁烟上的贡献,表现了林则徐的民本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林公案》的创新写法和纪实性使其成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变体,应归类为历史演义小说。  相似文献   

2.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3.
“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9,(5):77-81
成书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林公案》,是一部重要的白话公案小说。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俚言俗语,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宝贵语料。文章选取其中九则具有时代特色的俗语称谓词,细加考释,以期对大型语文辞书的编撰和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公案戏以清官断狱为主要理想方式,以“摘奸发覆、洗冤雪枉”为主要内容,塑造一些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机智幽默,敢于同“权豪势要”、“凶暴奸邪”作斗争的清官形象。  相似文献   

6.
公案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题材之一,公案戏在元明时期已经被视为元杂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着眼于从《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所存剧本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叙事单元的公案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其中的公案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西方侦探故事大量风行,而本土的公案类文学并没有如一般人所推测的那样消失.相反,近代的中国公案文学呈现多元流传的生存形态.小说、唱本、评话等公案形态互相激发,题材互鉴,曲曲相生,由此形成文人视野下公案小说的启蒙姿态、大众视野下公案类唱本的坊间姿态及表演视野下公集评话的艺术姿态等多元形态.清末民初,北京、上海等地大量出版的公案石印本小说再一次呈现强大的叙述魅力.近代文人对公案等传统元素不断借用与着重,其背后隐含着的是对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其深层原因则是民族集体审美心理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百家公案》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公案小说集,对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具有重要影响。在题材上,该书有大量的故事直接被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吸收;在文体方面,《百家公案》初步奠定了明公案小说文体的基础,并启发了传记体和书判体公案小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10.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的有三部: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以及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如下:“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  相似文献   

11.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叔向断狱”是古史记载中的一则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地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晋国传统法律化的基本内容以及春秋时晋国的法律制度的概貌。从而明了晋法家理论的提出、政治上的实践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意大利、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小镇建设理念、特点的案例分析,提出龙泉打造“中国青瓷小镇”的规划理念是城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恢复相统一,绿色可持续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创新和推广,尊重原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和参与建设的意愿,依托“青瓷”这张名片,青瓷文化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who和whom的区别并不是与人称代词主格/宾格的区别相对应的,两之间存在着格重叠现象。在具体语言运用中,部分人称代词的格合并现象对who兼作宾格的用法有示范作用,体分析也部分地解释了人们对待who和whom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5.
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2006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法亦须有相应的改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案例教学法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四大优势。在分析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实现教学目的与功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有着重要意义。要使案例教学获得成功,需要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编制高质量的案例以及完善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分析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和追求不仅是在分析其哲学、政治思想,更是在分析其美学思想,因为对于一种成熟、有影响的文化思想来说,其蕴涵的道论、人论、美论、文艺论等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何况我国古代的"道"论本来就具有深刻的美学意韵.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 "道"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甚至可以把它上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范畴之列.而厘清儒道两家"道"范畴涵指的殊异与审美特征,对于深入领会、确切把握中国美学之精髓及其它相关范畴,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一书内容驳杂,思想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后人对此论述已非常精到,故在此不再述赘.此文主要从交叉学科(伦理学-法学)的角度来考察<管子>的法制思想,以探寻其法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从而寻找到<管子>法制思想的合理内核——人本性的回归,即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