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2.
“了”和“着”在古代汉语中均作为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逐渐演变为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态和动作的进行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时态助词“了”和“着”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的语法特点,另一方面,作为时态助词和作为动词这两种用法同时出现,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可以推测,近代汉语中的“了”和“着”由动词转变为时态助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里的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关系.对于汉语里的完成体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完成""结束""实现"三种观点.这和动态助词"了"意义的深入研究关系密切.本文试图揭示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真正关系:汉语的完成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动态助词"了"分为了1,和了2,了1表完成体,了2表实现体.  相似文献   

4.
《原本老乞大》一书成书于元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反映了元代北方方言口语的实际情况,是当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在《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出现频率十分高,主要分为句中的"了"字和句尾的"了"字两种情况。书中"了"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书中已经基本具备,只是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将文学文体学融入小说翻译中,选取欧内斯特·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通过分析各译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出现的"假象等值"现象来评鉴各译本的文体价值。内容层面上的"假象等值"现象将从偏常内容正常化和宗教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剖析,而表达形式上的"假象等值"现象则将从叙事角度进行剖析。翻译界应当反对以译文是否传达与原文等值的内容作为唯一翻译标准的做法,提倡译入语中的语言形式与作品的整体文学价值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三美论”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用于诗歌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小说的巅峰。其中文采斐然的诗词韵文集中体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也给《红楼梦》的翻译增加了很多难度。该文将结合“三美论”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和闵福德译本中关于《好了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8.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09,(12):93-97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不仅凝练高雅,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使原文意义再现。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只有语言功能的对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同构体才能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这样的同构形式便使得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达到了最大化的相似性。诗词翻译也就成功地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与意蕴。本文以苏轼词《江城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针对同构体在其文本翻译中的体现及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获得对同构传达意义的功能对等的深入阐释及其在诗词翻译中构建“同感”效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关联理论,对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两个译本中的方言翻译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文中方言词语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探讨如何实现方言汉英翻译中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从时态和体的角度分别研究日语的「タ」和汉语的"了(タ)",通过研究和罗列大量例句发现,在时态的范围内「タ」和"了タ"基本上不对应。在体范围内的「タ」和"了タ"是基本对应的。「タ」和"了タ"用在句末是经常可以对应,用于否定句、连体修饰句的句末时基本不能对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对非网络环境下与网络环境下的《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两种设计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对“与文本对话”、“与网络对话”两种语文观的理解以及二者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在网上读过一个关于《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设计(原文标注见2003—02—27的《中国教育报》,作者不详),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五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交流感受。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读中感悟,释疑解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熟读成诵,交际表演。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笔者立足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基于评价单的“说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连贯性是一个多维概念,主要体现在语法层、语义层、语用层和文体层。选择语义层为切人点,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相关词义语义学理论。从词汇的复指关系和搭配关系入手,探讨翻译过程中语义连贯对再现原文语篇关系、最大程度地准确传达文学作品原意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相应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担负着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使命,必须办出一流水准,为此要求大学管理现代化,也要求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要求校长专职、专心、专长地从事大学管理工作,同时要求政府为校长提供专心工作的动力、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权力和专长地管理大学的能力所需要的制度环境,这是《中国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研究》一书所提出的“两体三维”理论之核心内容。不难发现,该理论丰富了我国大学自主权理论的内涵,也对大学校长专业化理论进行了深化,形成了一种反映中国国情的原创性的扎根理论。  相似文献   

16.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的方式之一即是替代,是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分析英国著名小说《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不管是在理解原文或是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相似文献   

18.
霍佳冰 《语文天地》2013,(13):20-21
比较阅读的对象是很广泛的,可以是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不同类型作品等等,关键在于寻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结点,并对其异同作具体分析和探究。本文以博尔赫斯短篇小说《沙之书》和庄子《秋水》(选节)为例进行比较,仅作抛砖引玉。一"、沙之书"的无限博尔赫斯用一种精简而老到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象征意味的故事:"我"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查阅资料,《静夜思》的英文译本很多,作者选取了其中的7个译本进行研究。根据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原则进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堪称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20.
《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