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味",把生活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再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和关注生活,作好素材的累积和生活的体验.如在五年级准备指导学生进行<难忘的一件事>这类文章的写作时,我在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时突然想到了这段时间班上孩子疯玩着5角钱一张张的"三国卡片",于是有意进行引导教育和把生活拉进作文课堂中来.  相似文献   

2.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教学中,除课堂作文以外,广泛地开发课外练笔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得益”,的确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路。我们作了如下尝试。一、把课外阅读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写作要靠积累,积累首先是通过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和认识生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又往往是从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我们作了这样的了解,当学生阅读文学作  相似文献   

4.
傅含冬 《生活教育》2013,(1):100-101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借鉴美术教学经验而创造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课堂素描 ,这种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教室或校园的观察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素描作文”不仅能发展孩子观察想像能力 ,而且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在再现生活中渗透“五爱”教育作文是表达语言与思想认识的同一体 ,即“文道一致”。这里的“道”本身便是“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或意识倾向。为了写好课堂素描 ,可以要求学生尽量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教室 ,再现生活 ,激发写…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着眼于儿童生活,把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新课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言之有物,能“用我手写我心”,就必须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出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鲜活”的课堂中深刘地理解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增强写作的实用性和作文讲评的欣赏性。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获取作文的知识,形成作文能力.笔者从教学中得到一些感悟。文章认为:一是体验生活游戏,让学生作文充满生活情与趣;二是在现生活情景,重视启发想象,让学生乐于语言表达;三是学之应用.展示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证明课堂生活化,开放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生活课堂化,增进了训练机会.锻炼了学生。课堂生活丰富了生活课堂.生活课堂补充了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8.
陈柏林 《文教资料》2010,(34):74-75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新内容、新思路,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姿多彩的生活.注意积累,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题材陈旧的问题,让学生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9.
作文离不开生活,犹如鱼儿离不开水。新课程就强调语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人文”,一句话,就是“回归生活”。基于以上理解,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生活式作文教学。在教学作文《美丽的家乡———唐庄镇》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尽情述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学生的视野带出课堂,带进广阔的田野,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让学生亲自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气息、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培养平和的习作心态只有在心情舒畅、平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想像才能丰富。怎样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习作呢?树立“小课堂”与“大作文”观念。习作课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一味地把眼光盯在小小的课堂上,只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学生即使知道怎么写,也终因生活单调或语言贫乏而无从下笔。久之,学生会产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树立“大作文”观,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一、利用“演图法”,把观察生活和观察画联系起来.例如,写《擦玻璃》这篇看图作文时,教者组织几个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表演,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一“生活”片断移植到作文中去.这样既丰富了看图作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生活、收集作文材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模仿,消除畏惧心理,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参与活动,让孩子品尝到作文的乐趣。让学生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农村的孩子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绿色作文”概念借用于“绿色食品”,是指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教学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的情思从笔尖自然流淌。“真”、“实”、“趣”是绿色作文的价值追求,即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绿色作文倡导动态开放的教学系统,努力使课堂成为孩子演绎生命的场所,使作文课堂铺陈生命的绿色。绿色作文教学的策略则是:情趣为先,生活为本,个性表达为的。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追求“人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在写作过程中追求人性之美,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一、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人性化作文教学,其意义是尊重学生的发现和选择,引导其从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发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哲理,去“发现”人与社会的奥秘和意义。发现是人类的天性,发现中常常体现着机智和憧憬,体现着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学生的发现,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写作的…  相似文献   

18.
李爱平 《考试周刊》2013,(46):54-54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新内容、新思路,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姿多彩的生活,注意积累。选材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题材陈旧的问题,让学生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19.
让作文教学回归其本来面目,赋予作文教学更多的生动因素,能够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熟读美文百篇,从中深刻感悟、借鉴、吸收;二是用心感知生活,体现作文创作内容的“求真”;三是融合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技能练兵”;四是优化指导方式,提高学生作文创作技能;五是开展互评互改,让学生在参与中进步。  相似文献   

20.
“大语文”观念让我们感受到:作文改革应把语文教学的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校内、校外互相沟通起来,注重学科间知识、技能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进行写作时更多地获得知识、感受世界、感受生活。为此,我校进行了“开放的情景化作文考试”的改革。这次改革是教师把作文考试的命题孕育在一个情景活动中,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体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把亲身经历编写成考试作文。这样,学生在作文考试前事先得知作文题目或写作的具体范围,在实践中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