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困生”是学科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有利于我国国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一学科的“学困生”在特征、成因和助学策略上都有特殊之处。本文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作者的教学经验就生物“学困生”的表现、成因和助学策略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2.
“学困生”的自信心问题常常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实践中不乏成功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摘掉“学困生”帽子的案例,教师对“学困生”的理解和爱护,及时地表扬他们的进步,是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3.
陈秀兰 《甘肃教育》2013,(24):25-25
“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小,但若教育不当则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数学“学困生”可以分为智力型“学困生”和非智力型“学困生”两类。转化“学困生”要因材施教,对于智力型“学困生”要多些宽容,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非智力型“学困生”要善于挖掘其“闪光点”,用爱心和耐心感化他们。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谈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教师要通过调查,和学生沟通交流等多种渠道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寻求对策。“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持续而又艰巨的任务,切忌盲目、急躁。  相似文献   

5.
继本刊2007年第5期组织了“学困生”关注,到底值与不值”的话题讨论之后,编辑部陆续收到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稿件,并有热心者配合讨论主题,以现场对话的方式,对这一既“旧”又“新”的话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本期,通过来稿梳理和讨论取样,对“学困生”归因与解困的相关思考作一呈观.以促进“学困生”问题的交流与深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付艳红 《江西教育》2023,(19):58-59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如果“学困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就难以跟上教育的步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失去自信,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转化数学“学困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帮助数学“学困生”克服厌学的心理,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学困生”转化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学困生”转化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之中依然存在对“学困生”认识不全面,转化工作中忽视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缺乏对“学困生”动态研究等问题。生态系统理论则对“学困生”转化给予很大启示。为了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从家庭、学校入手,营造良好的微系统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构建和谐的中系统环境;努力避免外系统和宏系统的不良环境因素对“学困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赫崇波  罗秋英 《考试周刊》2009,(45):211-212
“学困生”是指虽然没有直接的智力障碍,但是学习及各项能力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困难类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困生”教育和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学困生”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陆明开 《中学文科》2009,(18):129-130
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学困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在教育界,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为“学困生”的问题困扰着,从古至今,只要教育存在,就很难摆脱“学困生”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形成因素,又从四个方面论述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论坛》2007,(5A):54-56
主持人:“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体育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虽然他们是学校群体中的一个小群体,但是由于 他们身体方面弱势的原因,从而导致心理上对体育产生恐惧、厌学的现象。但是反过来,如果可以通过从中职“学困生”的心 理特点出发,改变教学方式,那么将会有利于体育“学困生”的 转化,那么应该如何转化呢?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教中职体育“学困生”转化的实际进行分析,分析 中职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探究体育“学困生”产生的原 因,最后提出相应的中职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希望能为当 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丽春 《亚太教育》2023,(22):112-114
“读思达”教学法将促进学困生阅读、思考和表达作为核心和脉络,能辅助学科教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转化班级学困生,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困生数量相对较多。为改善这一状况,在分析“读思达”教学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探究“读思达”教学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促进其学习的有效策略,包括“分析学情,了解学困点”“源头追溯,激发学习兴趣”“微课导入,促进知识输入”“创设情境,引导深度加工”,旨在促进学困生知识表达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笔者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学困生”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的烦恼。“学困生”的种种心理障碍,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巨大阻力。通过多种渠道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是消除其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一、“学困生”心理障碍举例1.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有的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进心受挫,不思进取;有的由于自  相似文献   

15.
学困生即我们传统上所称的“后进生”“差生”,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学困生。常言道:“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如果不慎重对待学困生,他们往往会对班级的安定构成威胁.成为破坏班级的“导火索”。因此.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集体的发展和形象.做好学困生的转化便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转化学困生呢?根据笔者长期积累的经验,转化学困生应在“点”字上下功走。  相似文献   

16.
从用爱心唤起“学困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因材施教,激励为主;营造良好的班集体,为“学困生”转化创造环境条件;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四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全面提高素质入手来转化“学困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如何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使“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帮助中职“学困生”摆脱各种不良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文章首先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中职“学困生”形成原因,然后据此提出了中职“学困生”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的个别差异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是普遍现象,也是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直接关心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今天,更要求我们进行“扫盲”,使那些未来的“文盲”即不会学习的人走向会学,“学困生”不差,优生更优。提高“学困生”成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本文试图从学法指导的角度阐述如何转化“学困生”。一、“学困生”的类…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学校与班级都有“学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困生”是相对的,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学科“学困生”(学习某学科或某知识点有困难),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转化“学困生”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