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传统的德育重视行为表面化,而忽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存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感悟,导致德育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缺失。自从我校开展生本教育以来,生本德育也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坚持德育工作以生为本的原则,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平台,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和谐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提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渗透德育的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的和谐”,“德育的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和谐德育应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指的是环绕在大学生周围能正面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高校德育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的构建就是要突出对“人“的教育,纳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之中;就是要重视校园无形环境的建设,实现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转换;同时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能力与素质的密切关系。指出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应重视素质的自然前提条件,但不应“唯素质论”。强调了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教学管理中,应重视人文管理和教师的自身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学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造就和谐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才会使受教育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董俊敏 《学周刊C版》2020,(14):165-166
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是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重任。故主要从创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认识;创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坚持德育为首的前提下,变“全面发展”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学生成为道德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该群体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他们道德行为的“非正确归因”,道德环境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质性以及教育评价中过于重视“易关注点”等方面。对此应加强道德教育主体素质,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并防止“表格德育”泛滥等。  相似文献   

9.
在德育先行的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素质”地德育的影响。“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兴趣、爱好、品格等,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的结果。“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公共课程中的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对各种艺术门类的感知和欣赏,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2l世纪的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环境则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创建良好的学生管理环境的前提,德育工作进入情感教育的深处,将对学生素质直接产生正面影响。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本从学生管理环境形成的前提,学生群体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校园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和谐的情感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等方面论述学生管理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对高中生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对高中生素质的根本要求,但是在高中教育中,德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处于边缘和被忽视的地位,学生的德育发展堪忧。在分析高中校园德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理论深入与实践探讨两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就高校环境教育在构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论述与思考。当前我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及造就具有和谐存在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全新视野的创新性人才。高校环境教育应当与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并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日常教学环节,强化环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努力开辟公益性的环境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成为“绿色人才”;实现传统型办学向“绿色大学”的办学目标转变,并成为将环境教育理论、第二课堂实践及学生行为过程柔性转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孙晓娟 《教师》2010,(21):19-19
“绿色德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这个名词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德育观.“绿色德育”重体现、重情感、重行为训练。在几年的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多层次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环境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发展与国家和个人的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作为“工作母机”核心的高师教师,其身心素质和谐、持续发展是教师生态素质系统的主导因子。当前高师教师身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受到“花盆效应”的影响,高师教师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模式受到限制;从生态“整体效应”分析,高师教师身心制约与互动的发展观念不明确;依据“最适度法则”,高师教师对自身身心承受能力的认识有待提高;从“限制因子定律”来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与发展能力比较低。为此,高师教师应突破环境制约,自主创新,树立一体化的身心发展观念;发展新型教师人际关系,为教师身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重视身心健康,促进身心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而德育活动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遵循“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原则.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梅中特色的以“生活碰碰车”为载体的德育活动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德育的主力军是政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政治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并使之和谐发展.政治教师要开拓、创新,努力寻求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去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探索并构建小学和谐德育体系,力求小学德育诸因素的整体协调,小学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小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德育”应体现根本特色,要秉承“和谐”原则,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创新原理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它重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创造条件。如何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呢 ?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  相似文献   

19.
探索并构建小学和谐德育体系,力求小学德育诸因素的整体协调,小学教育活动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小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德育要秉承“和谐”原则,须营造“和谐氛围”。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小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建构和谐德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