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  相似文献   

2.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默读静思。到了高年级后,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如果不重视默读静思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得不到发展,也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爆炸的时代。默读静思应成为高效课堂的有力武器,也应是语文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一、语文课堂上"默读静思"的现状默读静思即不出声的读与静静的思。本学期我对所听的8节校内公开课进行分析:默读思考3分钟以上的仅3节,占37.5%;而不足1分钟的高达4节,占50%;没有默  相似文献   

3.
静思默读具有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文本理解,彰显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价值。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静动结合,读与悟、品与思并重?本文从"实小之星"赛课的课例谈起,分析默读的尴尬处境,进而重新认识默读的作用,并从时间、方法、策略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静思默读,使他们"读""思"并举,在静默的课堂中让心灵与文本快乐地旅行。  相似文献   

4.
高峰 《文教资料》2010,(1):60-61
默读和朗读一样,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常使用、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课堂在气氛活跃、场面热闹的同时,离不开适度的“寂静”。语文教学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浏览默读、潜心默读、边默读边批注,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活思维。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细细地揣摩,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学生自我构建,心与文本的交融,情与作者相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就是让课堂有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其实,学汉语最重要的就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默读中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像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6.
近日走进几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耳畔书声琅琅的浮华,满目声光电影的热闹,让笔者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不应让默读静思缺席。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教学中,应当在默读静思中做到潜心会文、品词析句、情感共鸣、想象驰骋。  相似文献   

8.
近日走进几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耳畔书声琅琅的浮华,满目声光电影的热闹,让笔者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但走在课改一线的农村教师,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的雨露润泽的同时,却又常常急功近利,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课堂回放:乱花渐欲迷人  相似文献   

9.
郑梅枝 《江西教育》2009,(12):23-23
当前,“语文课堂不可忽视静思默想”“既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等观点获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认同。堪称培养学生思维体操的数学教学需要静思默想吗?笔者以为,数学课堂也需要静思默想。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思维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过度的热闹抢占了静思 过去的课堂,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现在课堂氛围是否热烈成了许多教师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合作探究、操作表演、观看课件……热闹花俏的形式代替了学生的静思默读,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默读是一项阅读基本功。它以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贯穿于各种形式的阅读中。然而,有些语文教师曲解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把热烈、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小学生的静思默读、独立思考,长此以往,会导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畸形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默读能力势在必行。一、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默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通过静思默想来品悟语言的优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静思默想,他们才能有效地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对优美词句有较全面的思考,语言表达时语句组织也就更严密。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天鹅破冰的经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动笔把最打动你的地方画下来,它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处标点。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在有一定时间的思考后,有的学生回答:从“重重地”一词中,我感受到老天鹅扑打冰面的力量非常大,而且冰面也被震得颤动起来。有的学生回答:“像石头一样”这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13.
徐勇 《教师》2012,(25):105-105
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人们似乎忽视了默读的存在。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这样一句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再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各个年段的默读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有了以上文字,默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界中,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声情并茂的朗读、面红耳赤的争论,这些似乎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活泼、热闹。但是笔者认为。缺乏默读的课堂是浮躁的课堂.适时的“休止”与“空白”更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深度。因为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表达的深度。一、依托课堂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4.
罗圆圆 《教师》2008,(20):74-74
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小英雄雨来》一文,篇幅很长,初学环节让学生默读课文,十分钟后还是一片寂静,学生还未读完全文,此时叫停,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吗?我思索着,最终决定让学生读完。评课的老师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不打断学生的默读会影响到课时计划,且课堂长时间静悄悄的,是公开课所忌讳的。默读就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用心与文本的无声对话,它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进发出思维的火花,是有效的活动。仅仅因为忌讳课堂的“冷场”,或怕打乱课堂的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活动,我认为不可取。  相似文献   

15.
钟丹 《教师》2014,(19):86-86
正如果说朗读是一种声读,那么,默读则是一种视读。朗读,重在感受和体味;而默读,则重在思考和理解,让学生在安静中,让思绪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静静流淌。在默读中、在静思中、在无声处,像一朵不知名的小野花,可以悄悄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一、让灵动的火花飞溅对于叙事性的课文,如《雪姑娘》《斑竹姑娘》《小人国》等,这样的课文以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不够。在课堂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样扼杀了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一、留足时空,凝神静思,细揣文本研读文本,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去揣摩、感悟文本。独思的静谧,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董文 《教育文汇》2014,(20):29-29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许多专家评点语文课时都会说这句话。语文课堂要改变沉闷、单调、枯燥的局面,的确要“动起来”。不过,“动”也该讲究一个度,切莫过度去“动”。一味的“动”,就显得太“闹”;一味的“静”,则显得过于“沉寂”。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以下三个环节中,要妥善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一是朗读默读,“动静相宜”。不少课文需要多形式地大声朗读,全班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接力读,还有教师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等。琅琅书声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带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有些课文,像一些篇幅较长的以逻辑思辨见长的论述类、应用类文章就适合默读。语文课堂,以朗读求“动”固不可少,但以默读求“静”也很重要。默读是一种安静状态下的个体阅读,贵在用心、用脑。  相似文献   

18.
张文华 《课外阅读》2011,(8):100-100
新课程理念正在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外显于课堂。课堂日益呈现出热闹的景象。但是华丽的背后,却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课堂过分追求形式,变得肤浅与浮躁。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室里的寂静,说明学生正在深入思考,珍惜这样的时刻。”所以在课堂追求活跃的同时,也注意“安静”给学生们带来的意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需“静思默想”。然而,当今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些教师却没有安排大段的时间给学生静思默想。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读书声是“从始至终”。若哪节阅读教学的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少了,让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多了,听课者就会认为这节课“课堂气氛沉闷”“,这是一节失败的阅读教学课”……因而有些教师把与朗读同…  相似文献   

20.
教研教改纷繁复杂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老师们都全心地、巧妙地安排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但是老师总是机械地、程式化地去执行“命令”。那怕是一个讨论,老师总怕偏了方向,不能体现主题,超了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一节课时,总认为一节成功的课是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写有练。笔者有着两点与之不同的见解:一、语文课堂中需要有“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学语文最重要的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