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式将授课内容进行出版,能够实现受众对内容的深度接受,弥补传统授课式推广的短板.哈尔滨市方志馆在"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面策划了一系列授课内容,基于此出版了系列丛书,取得了双效收益合一."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可以固化授课内容、延伸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发行参与、拓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空间,多方介入、优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从方法策略上来说,需完善"阅读+出版"的工作机制,结合出版要求策划授课选题,发挥阅读和出版的媒介优势编写内容,利用图书馆的渠道优势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2.
张虎 《出版参考》2021,(7):40-42,60
在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打遣基于移动端的有声阅读平台成为一种选择.那么,对于出版企业来说,该如何打遣并运营一个有竞争力的有声阅读平台呢?本文以山东教育出版社打造的有声阅读平台"小荷听书"为例,对其如何通过战略聚焦、落实用户思维与构建增长模式来实现平台的顺利运营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出版企业打造有声阅读平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书业内外     
正阅读活动"冠名"引关注2014年,我国首次将"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已经纳入人大立法进程。全国300多个城市有经常性的阅读节、阅读日,之后又陆续涌现出一批媒体单位、文化机构和地方政府开展了阅读活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基于对赞助出版这一形式的思考,其实此类阅读节、阅读日也可以采纳赞助、冠名等方式,邀请商家、企业加盟参与推广,对阅读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也在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社交网络促进了社会化阅读的兴起以及新型的出版模式的出现——社交出版。本文以"时光流影TIMEFACE"为例,分析了社交网络下数字出版与阅读的新特点,为当前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的转型升级思路。  相似文献   

5.
盛力 《出版广角》2016,(12):14-16
优秀原创图书是开展全民阅读的前提,而全民阅读又会推动原创图书的发展.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全民阅读和原创图书出版的现状,对原创图书的出版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加强原创图书出版,使图书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最终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时代、碎片时代的来临,出版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版内容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消费特征、阅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既是出版技术、传媒技术进步所致,同时又在不断催生新技术的发展.无论出版业如何转型变化,出版总离不开内容,出版产品的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与特征没变,不同的阅读方式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的桥梁是许许多多的碎片内容所铺就的.碎片时间需要被充分利用,出版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适应这样的变化——开发的产品在内容上可"读碎",在形式上可"碎读".寻找碎片、选择碎片、加工碎片、宣传碎片、销售碎片、积聚碎片,成为数字出版的工作特征,而消费者可以消费以碎片方式呈现的出版产品;数字出版的另一特征就是许多大容量的产品,可以浓缩成"碎片"般便携,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对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而言,"经营碎片"不仅是切入口,而且是核心.  相似文献   

7.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赋能,出版与阅读的智能化发展已然大势所趋.文章基于对出版与阅读演进协同关系的逻辑思考,从出版业变革求存、人性需求和技术驱动三个维度,探讨智能出版与智能阅读发展之必然,同时基于对智能出版与智能阅读发展现状的分析,对二者协同发展之策略进行讨论和思考,以期对出版阅读新业态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红澄  杨霞 《出版广角》2015,(3):106-109
豆瓣阅读"自出版"平台不同于国内网络文学式的"自出版",它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自出版"模式:以读书网站起家的独特发展历程,独立小众的作品定位和稳定的读者群,再到拥有完整清晰的作品发布程序、定价规则和推广模式,为中国"自出版"产业开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文章通过对豆瓣阅读"自出版"平台运营模式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进行探索,旨在使读者对中国式"自出版"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智媒时代如约而至,新生代读者作为阅读主力,对智能阅读体验的偏好渐成刚需,出版产业站到了智能化重构的风口,业态融合运用智能技术有了多重尝探.然而,出版与阅读智能化实践仍然盲点多端,基于多视角、多维度、多取向逻辑解构的研探尤显重要.本文试图基于出版与阅读智能化内涵的"逻辑释义",从二者智能化联动的"逻辑分析"、智能化体验的"逻辑构建"到智能化追求的"逻辑取向"等维度分享看法.  相似文献   

10.
碎片出版的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出版之所以给传统出版以致命打击,是因为无纸化阅读与纸书阅读有天壤之别。同样,"碎片"阅读方式和"块状"阅读方式的不同,将带领数字出版不可避免地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九如 《中国出版》2017,(15):34-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全民阅读,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全民科技素质普遍提升,需要大力推动科技出版,促进科技阅读。文章基于提升公民科技素质的现实问题,分析了我国科技出版与公民科技阅读现状,提出了加强科技出版、推动科技阅读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社交和可移动的全新阅读模式——社会化阅读正在逐渐兴起。通过分析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具体情况,探讨了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学术社交网络在传统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中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徐正芳 《出版科学》2009,17(5):56-60,46
浅阅读已经成为当前时代文化的一个突出表征.强调基于深度阅读的图书出版,既是时代阅读表征背后的纠谬行为,也是出版主体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选择.本文针对基于深度阅读的图书出版探讨了具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云计算"的出现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基于"云计算"的"云出版"可以融合不同地区、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各类平台,形成出版内容云、出版技术云、出版渠道云和出版服务云。本文在认识"云出版"的现状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出版与发行在面对"云出版"时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本届数博会的特邀协办单位,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与中国联通移动阅读基地联合举办了"期刊数字化发展分论坛"。分论坛围绕"科技融合出版,技术提升业态"的总主题,通过对电信运营商、客户端、WEB个性化阅读、新的阅读形态和内容聚合模式等内容的研讨,探讨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传统出版是草,互联网是羊,手机、移动是狼."手机阅读的兴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阅读习惯,而且更改变了出版市场.手机因其普及率高,而且使用方便,可以说正在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据了解,国内部分潮流作者已经开始通过手机平台发布其最新著作.面对"手机出版",出版社在高喊"狼来了"的同时,又有几家社在真正行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出版发行业享有盛名的"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将于2011年1月8日举办,主题再一次聚集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下一个五年的竞合策略"。以此为名,传统出版商与数字出版新军将握手言欢,共同期许一个以"0、1"代码再造古登堡基因的时代。出版商欢腾雀跃,信心十足,代表了数字出版市场供方的姿态,那么作为需求一方的读者对数字化阅读又持何态度?2010年发布的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正稳步增长"。基于这种宏观认知,本刊随机选  相似文献   

18.
王文娟 《今传媒》2013,(11):5-7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数字图书馆、网络出版系统开启了数字阅读时代。读者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Ipad 等电子设备可以实现随时随处访问阅读。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其价值不仅在于弘扬优秀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是要通过出版行为,引导社会和大众的阅读方向。因此出版人要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想分析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文化发展脉搏。当下中国,文化正在树立国际视野,坚持“走出去”战略,文化融合提升文化内涵,文化出版传播文化精髓。他身为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以丰富的出版经验剖析海外庞大的中文阅读市场,研究数字出版的新模式,为我国跨文化传播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就是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康宁临。  相似文献   

19.
董炎 《现代出版》2013,(4):48-50
数字媒介给传媒业带来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媒介对于内容的"伴随文本"传播更为重视,更能吸引新生代读者群,但数字出版媒介带来了碎片化、跟风式及浅阅读等阅读消费危机。数字、传统出版媒介应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同样应当对于文化有所担当,而传统出版则应融入数字出版媒介的传播能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是阅读的时代.做好图书出版管理工作是"全面阅读"战略的重要基础保障,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图书出版管理体制是我国出版发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首先阐述的是我国图书出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