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2月,我区举行了苏教版小学教材分析会.在分析会上,我执教了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平移”一课.在备课时我冥思苦想:有什么东西能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又能天衣无缝地将“平移”  相似文献   

2.
苏渊 《云南教育》2005,(26):29-30
背景与案例: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八次》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教学第二课时,布鲁斯王子带领苏格兰军队抵抗侵略成功的原因找到了,学生都为布鲁斯王子不懈斗争的精神所感染。于是: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小故事组合而成。“生命桥”主要讲了一群羚羊被狩猎队追赶到悬崖边,老羚羊牺牲自己生命,而使年轻的羚羊越过悬崖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根据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经人教社教材编审组的缜密构思、层层筛选,五篇经典课文———《称象》《数星星的孩子》《刻舟求剑》《狼和小羊》《丑小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取向,与一个“复习”及一次“口语交际”,组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组教材,从而使本册教材在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教学中,占据了独特的重要位置。从总体构思上看,贯穿本组教材的内线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五篇课…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开演之前》是人教版小学语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章语句浅显易懂,叙述条理清楚,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相似文献   

6.
包宇 《云南教育》2005,(26):18-19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当首推的是“重情趣”。情趣者,感情趣味也。教学设计要有情趣,课堂组织教学也要有情趣,情与趣是个统一体,趣味是师生情的一种睿智的幽默的外显形式;师生情是趣味的前提和内涵。无情无以为趣,无趣无以见情。从重情趣的角度来审视于永正老师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鸟语》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可知大师的匠心独运,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7.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一课的第三节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一课的第三节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相似文献   

9.
10.
苏教版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选用的一套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无论是在呈现形式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作了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相似文献   

12.
13.
一、观察与操作相结合,揭示出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感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屋梁架实物图,逐一闪烁以上实物图。]学生观察后,教师让他们说出:图上是什么实物?它们都是什么形状?(2)从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多媒体演示:依次闪烁红领巾、三角形小旗、屋梁架中涉及三角形部分的轮廓线,分别隐去红领巾、三角形小旗、屋梁架的实物图案,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十单元“认数”第90页练习,“第5题(3)最大的七位数是(),最小的八位数是()。”这是一道很好的练习题,它能加深学生对十进位数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数感。在教学此道练习题时,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5.
<第八次>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四单元11课.课文主要讲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失去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的故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17.
教完《祁黄羊》(苏教版小学语文一第八册)一课后,班级自由小论坛里贴出了这样一张帖子: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9.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3,(16):32-35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读仍然不足,教师介入太快,学生缺乏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更没有情感的介入;三是讨论交流不足,消除分歧太快。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采茶”这一段什么地方写得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