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就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写出有生命活力的文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习作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文传情”呢?一、丰富生活体验,激发倾诉愿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材可取、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的要求.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积累,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以期达到厚积而薄发呢?我以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前两个版本课标的修正和提升。本文对其中“文化”的标准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主要是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确定、语文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和语文课程“文化”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习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唐晓晖 《辽宁教育》2011,(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观察是习作能力培养的第一环。鲁迅先生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的提出为学生写作减少了束缚,但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还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向生活要素材。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以自己的语言积淀和自己感受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留心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众说”“他说”趋势,开放思维的途径,“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定位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从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以及语文各阶段的内容与要求来看,  相似文献   

8.
孙娟 《语文知识》2016,(4):84-8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当前,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举国上下几乎每所小学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展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语文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生活、工作、学习,课程学习应指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要让学生在埋头于书本的同时,走进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是教育的基础,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学生习作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吴丽萍  颜丙芹 《现代语文》2004,(7):25-25,23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习作目标有如下表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创设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习作因个性而精彩。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写作训练,要重视个性化,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要落实此精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尝试。一、立足生活,拓宽写作天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只有从生活取材,才能避免“闭门造车”之无奈;只有感悟生活,才能避免“无病呻吟”之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阅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世…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6.
朱芸 《云南教育》2004,(32):20-2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下面就我在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谈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与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课标》对写作的诠释有几个关键点应注意:一是“考虑不同的对象”。就是说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作文题目以及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能够写,也就是让学生“诚心”写。二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方德平 《现代教学》2005,(10):40-41
2004年,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在课程定位上明确提出:“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有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目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吴凌燕 《师道》2014,(10):32-33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强调:“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乐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激发学生写话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